《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摘抄(补2020.6.20)
史铁生经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想了几年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既然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那么剩下的问题便是如何活下去
这位运气不佳的朋友经常和史铁生一起在地坛待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38岁高龄又获得第一名,并打破了记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跟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他苦笑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傍晚又去地坛找史铁生,平静地叙说这件事。
两个失意的人在地坛里分享着人生境遇,一个玩命跑,一个玩命写。
“记住,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是他在黑暗中的一个通道。“
“在人的尘世生活的场景之下,在土地,河流,山脉,森林,草木之下是沉厚的漫无际涯的黑暗。我就是黑暗中的一粒尘埃。如果我关闭手中的矿灯,在光消失以后,我就消失在黑暗之中。那时候我的肉体是没有意义的。我的肉体和黑暗之中的岩石,煤炭,木头一样成为纯粹的物质。我亮起灯的时候,我就是黑暗中异质的事物。而我在黑暗中,在一盏矿灯的映照之下阅读,我的姿态和形影就成为整个世界的一个稀有标本。”
这个世界无非就是一个故事而已,但故事为什么要好听呢?因为他的意义超乎现实。Pi说自己是一个相信秩序,相信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物一个有意义的形式。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这时你才能放手。否则你的心里就会,装满应该说却从不曾说的话,你的心就会因悔恨而沉重。”
生命本来就像圆周率以牙膏无穷无尽,任何形式都容纳不下它,尽管如此,就像语言形容不了梵天一样,我们仍努力去捕捉它,在将要捕捉到活着捕捉不到的一刹那,它奇幻的光芒就会闪现。
疯子拿疯狂与恐惧做了交换。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头小兽,当我们做了一些良心不安的事情,他就会折磨我们;当我们过分恐惧时,他又会冲出来将很多东西改变。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建立在恐惧之上的政权底下时,生活的一切都不可能正常,所有东西都会被扭曲。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其实所有的爱情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虚构。我们的爱情往往建立在想象之上,好比现在流行问你的理想对象是什么样的?理想对象就是虚构出来的,然后试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能够套进这个模子里的有血有肉的真人,我们在通俗小说,影视剧中看了大量的这种东西,然后拼凑出所谓的理想对象和理想关系。
他想表达的是“不要以为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全部告诉别人,包括坦白你所犯下的种种罪行,那别人就有可能取代你的角色。换句话说,人是可以被取代的,只要你把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