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唯一真理观》摘记(二)
你读哲学,你学的东西是你喜欢的东西,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就是你的工作。总比学财务好点儿,是吧,你学了一大堆财会报表,复式记账,你的确学到了本事,到处都需要你,但是跟你的人生没多大关系,你的生活需要复式记账吗?
专业杂志是知识增量,不是教育性的。
“文化”的意思太多了,我说个荒诞不经的定义吧:没文化的受到有文化的熏陶,有文化的从没文化的那里汲取营养。
我不做恶事别人也会去做,不是我去做恶事的理由。
我不是康德主义者,不认为有放之四海皆准而具体可循的道德要求。但各个社会、各个人都有些确定要求。我希望自己比平均水准做得好一点儿。
阿凡提给朋友的朋友喝汤的汤,朋友的朋友比朋友疏远,汤的汤比汤寡淡。
大哲学家不大可能写出相对客观的哲学史,他太想论证他自己的东西了,很难透入与他自己观点合的那些思想,相对客观去理解迥异的思想。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过,哲学是应该三十岁以后学的,柏拉图这样说自然是出于对哲学性质的了解。
哲学 是对经验的反思,是对知识的反思,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没什么人生经验,没有专业的知识,他反思什么?
教育部管着全国几千所大学,它完全不了解任何一名老师的具体工作,除了用数量化的办法来评定没有第二个办法。这里我们面对量化弊端的一个突出实例--文科尤其是纯文科因此受到的伤害是非常之大的。每年不知道生产了多少论文、著作,业内外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简单说,就是垃圾。用垃圾来充当生产力的评价标准,你能想象这对思想文化会产生何种毁灭性的作用。
哲学最美好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舞蹈家,都读点哲学 ,他们中间有些人,谈起我们所谓的哲学,竟像行家里手一样。
人工智能要把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演变为一种新人类,但人工智能倒是很可能把人变成新人类。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安全得多,各方面都安全得多,但是现在的风险感却比以前重很多。我觉得这在好大程度上是因为你身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它的来历,除了终端摆在你面前,其他的都在你的感知范围之外,所以你老觉得不确定。
总体而言,需要体现勇敢德行的场所主要是与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的。在公共空间“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私人情绪,这是对勇敢这个德行的彻底误读。
在公共空间展示私人空间中的勇气----比如求爱,并且蔚然成风,这种群体性的狂欢其实是娱乐至死的形式之一。
马克思自视为工人阶级代言人,他一生没进过工厂,没交过一个工人朋友。
洗脑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强行灌输,虚假,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
没有任何地方允许信息完全自由流通。
“犬儒主义”:没什么要坚守的,好像对什么都不恭,其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他恭敬得很。
人发明语言是为了隐瞒。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以前说学富五车,有人算过,古时候五车的书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一本二十万字的书。
阿拉伯人攻占君士坦丁堡,那里的基督徒带着典籍带着学问逃到西欧,这倒促成了西欧的文化复兴。
那时候,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在当时,读书几乎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网上阅读好像你只是在读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完整的东西。
从前有经典,今后不再有经典----从前的经典当然还有人读,但只是很少数人。
现在,生产图像变得便宜了,反倒是好的文字越来越少。
我一用上微信,就说这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短信都不用写,直接说话,发照片,发表情包。文字的两千多年就结束在微信手里。
老师-老实-老式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 (1人喜欢)
-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1人喜欢)
- 漂亮的徽章 (1人喜欢)
- 第二曲线理论
- Sorry we missed you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