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下)
4.儋州牛栏西 即便在今天,海南岛也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是黎人聚居的蛮荒之地,人生漂泊至此,六十岁的苏轼深知返回内地希望渺茫。初到儋州,由于县官照顾,苏轼先是住在一所官舍里,忍受着热带地区的潮湿蒸溽,物无不毁坏。而且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但是很快,他就和当地的读书人、匹夫匹妇打成一片: 乙卯上元,予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虽已远在天边,但对苏轼的排挤还未停止,他被逐出官舍,只好用仅有的一点钱搭房子住。他得到当地百姓的帮助,在一片槟榔树前搭了三间陋室,命名为“槟榔庵”,距离黎人的牛圈不远: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把牛屎写进诗句,苏轼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5.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这一警句,写的是钱穆父,是他自己,也是芸芸众生,是一千年后读他诗词的人们。 人生如此,该如何度过呢? 苏轼在《易传》中提出了他的思考,解释《易经》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他说: 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蠹,故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媮;强则日长,媮则日消。 他认为天之健并不是靠“刚”,而是靠“不息”,才能“日长”。 “不息”,是苏轼以言语给出的答案。居庙堂之高,则经天纬地为生民立命;处州府之远,则孜孜不倦改善民生;漂泊于江湖,胸中浩气不改,赤子之心不变。 而苏轼以行动给出的答案,则如开头所讲:活在当下,享受人生每一刻时光。他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随遇而安的内涵——不恋过去、不念将来,过去和未来都被他信手拈来,熔铸于此地此景、此时此刻——江水、明月、山峦、风雨,随手写入胸怀间。 正如他在《定风波》中记录的这一段经历: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徐行且看风波定,此心安处是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