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选择
学什么专业?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跳槽还是留在原公司?要不要结婚……回首往事,似乎是这一个个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我:如果选了别的专业,肯定赚钱更多!如果留在大城市,机会肯定更多!如果那时候跳槽了,肯定现在职位更高!如果当时选择结婚,现在就不会成大龄剩女!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选择,常常悔不当初。但要知道,身处彼时彼刻的那个我,做的任何一个选择,肯定都是那个当下考虑综合因素的最佳选择。而且,这些“重大”选择,其重要性常常被高估了。
假如有时光机,很多人会按捺不住点击返回键——退回到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退回到毕业选工作的时候,退回到跳槽前那一刻,退回到跟对象提分手的前一晚……重选一次,我肯定不会再让自己后悔——把时光雕刻过的现在的智慧头脑,安到年少无知的肉体上,带领他走一条更平坦的路。但时光机不能有选择地只返回你的肉体而不可逆你的头脑,所以,即使有时光机,一次次选择回到过去,不过也是一次次重复走过的人生。
其实,每次选择,都是冥冥中已注定,我们某个不可知的部分已经在私下替我们做好了选择:从未违背过父母意愿的人,在选专业时,大概率还是会听取家人的意见;想到大城市房价就喘不过气的人,还是会一次次选择回家乡;而对跳槽到新公司会面对的巨大不确定性心怀恐惧的人,再给他一次选择,他也还是会说NO。
可能更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曾经那个可以选择的时刻——大概率是现实生活遇到了不如意事。但要细究起来,这些苦果的起因都只是当初的选择吗?
身边处处皆反例。一样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的发展千差万别。在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机会,但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惬意。同样没有跳槽的同事,岗位级别参差不齐。没有结婚的朋友,潇洒自在活成浪姐的也不要太多。
决定选择好坏的,从来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是选择是否与我们自身匹配,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选择。
面对这类“重大”选择时,要做到两点:第一是不着急。第二是可靠信息越多越好。
不到最后一刻,不着急做出选择。尤其是你仅仅只是“想”清楚了自己的选择,但又总觉得不对劲儿时,不妨让自己慢下来,沉下心,能发现很多自己原本忽略的重要因素。
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和信得过的人沟通、调查相关的信息、亲自走访、实习……在跳进去之前,可靠的信息让我们有身临现场感,也就更能发现自己的喜好,选出和自己匹配的答案。
如果以上两点都做到了,选择带来的就是踏实和心安——这是一个难得的了解自我的过程,潜藏的你和意识中的你会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一点点汇合。
而另一些“不起眼”的小选择,值得更加重视。
那些我们习惯性说“不”的选项,不妨问自己一下“why not”,可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们之所以有面临重大的选择的机会,很多恰恰是在一个个小选择中积攒而来的。
李一诺分享过一个例子。两个人同时进公司,一个人对领导安排的一件小事儿认真用心地完成了,另一个人对“这么小的事儿”不屑一顾。那大概率的,下一次有事儿,领导还会想到第一个员工……这样一次次的循环,最后就是两人发展质的差别。
当然,现实生活比这复杂的多。但我觉得这个例子的中心思想是,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完全的自主权,让自己的每次小选择都是基于“更好的自己”而做出的,会彻底改写我们人生的脚本,而对此我们有百分百的主动权。
回首我的人生选择,我一直在跟随大部队走路,很少需要自己做选择——或者说我放弃了很多自己能选择的机会。甚至高考时,我都不甚理解为什么要有“报志愿”这种事儿——既然学校排名有高有低,每个学校专业有好有坏,那就按由高到低,由好到坏的顺序录取学生不就行了吗,选专业岂不是麻烦?!
但越长大越能理解人的参差多态。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果存在所谓的成功,那一定是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能选自己想选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感觉我是“做了选择”的一件事,是几年前,住公司宿舍还是自己租房住。当时我选择了自己租房住——跟所有其他同事都不同。那时候的想法是,我知道如果住了公司宿舍,大概率自己就两点一线了。我想住到交通更便利,更繁华的地方,而且,这样我也有更多自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跳槽换工作。
这背后是我认为更开放、跟更多人互动非常重要。从小就喜欢读课外书,当时上学特别逗,我都是买课外书,然后习题集之类反而是借同学的看。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三毛,她在非洲、欧洲、美国的各种经历让我对更大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后来对心理学的兴趣,看到心理对人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渴望认识更多的人。当然,现在回想,是不是留在宿舍就不能做到了,这个是要画个问号的(哈哈~~可能当时会更重视“数量”,也还希望多认识更“厉害”的人),但当时的确是这么想的。
客观的结果是,在那个期间,我加入了住处附近的头马俱乐部;每天骑车上下班,减肥成功;还跳槽换了工作。当然,没有住进宿舍,对公司其他部门的小伙伴到离职时也只是点头之交。哈哈~~还有房租当然要自己来付了。
我对这个结果是接纳的。但如果回到那个时刻,我会提醒自己,所有那些自己租房住的好处,你在宿舍同样能体会到,而且,你还能收获和公司其他小伙伴更多的交流。随大流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件事儿到不了人生选择的高度,但对我个人来说,它让我看到我对他人还不能放下的分别心,甚至这也是现在还在困扰我的一个问题——“黑白”、“好坏”、“高下”。另外,每次的选择,都能看到自己背后更本质的一些东西:渴望、恐惧。这比如何做选择本身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