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感悟丨讨厌某一类食物吗?也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偶然发现人不喜欢吃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不好吃。
有时候是因为烹饪的方式不对,例如我小时候对羊肉深恶痛绝,是因为幼儿园时期受到了某位手艺一般的厨房师傅的荼毒,学校酷爱提供羊肉抓饭作为午餐,几乎每日中午我都对着生活老师给我的一大碗抓饭手足无措,处理不好的羊肉膻味充斥着整间房屋,我边吃边哭,到最后还要因为倒掉解决不完的饭菜被罚站,理由当然是浪费食物。即使是小孩子也是有着点点自尊心的,常常因为羊肉抓饭而受挫的我,怀着不堪的回忆来到了初中,父母的朋友请客到一家知名农家乐聚餐,席间因受不了诱惑被迫尝了碳烤羊肉串,顿时惊为天人,孜然和辣椒面烘烤出来的带着焦味的肉串是人间美味啊!自那以后我就将羊肉从禁忌菜单中移除了。
有时候是因为食物自身的气味阻碍。众所周知,饭菜的香味不仅仅来自于味觉,诱人的饭香也是勾引人馋虫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些食材天生就带着的保护性气味就让人望而怯步,其中榴莲占据着无可否认的c位。对于生长在祖国大西北的小孩,榴莲这种热带水果在本世纪初期那一段时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某位亲戚出差内地凯旋的战利品自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送礼佳品,当一箱包裹严实的大型水果被运送到家里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它被揭开神秘的面纱,那萦绕房梁的恶臭给小小的我留下了黑暗的回忆,之后我对此类水果敬谢不敏。转机出现在我去深圳实习的时候,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我点了一份榴莲基底的披萨,吃起来口感像极了菠萝,甜蜜的芝士香气掩盖了那不堪的味道,我对榴莲的印象就此改观,后续再有尝试榴莲千层,榴莲班戟,味道也都非常不错。
有时候是因为无可抑制的逆反心理。一个新疆人餐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食材毫无疑问是洋葱,炒菜要放,煮汤要放,炖肉要放,包子饺子里面当然也要放,可以说一个不爱洋葱的人来了新疆是很难挑选适合自己的餐馆的。不巧,我就是那个倒霉孩子,曾经我也没有明确介意饮食里洋葱的存在,只是需要时间特意挑出来罢了,好景不长,有次吃了带着洋葱味道的汤饭,晚上生病上吐下泻,最后去医院打针才好,那一段时间,鼻子里,嘴巴里,衣服里满满的洋葱味,从那以后就对洋葱敏感至极,有洋葱的一切食物闻不得碰不得。后来年纪大些迷上了追韩星,洋葱也是韩式菜谱中必不可少的灵魂,我实在嘴馋就去点了韩式炸酱面,里面沾着春酱的洋葱片清脆可口,我呼噜噜吃了精光,不知是爱豆吃炸酱面的影像过于诱人,还是儿时的阴影已经远去,洋葱对我来说也没有那么的难以接受了。
有时甚至可能源于想象中可笑的执念。我妈也曾提到过小时候我对花菜莫名的厌恶,甚至到了一口也不愿赏脸的程度,连味道也没有尝过的我就要把它拒之门外,后来年纪渐长这种想法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想起来觉得好笑,我讨厌的缘由居然是一部名叫《飞天小女警》的动画,某集的剧情是喜欢吃花菜的大人们被邪恶的外星人控制,而挑食的小孩最后赢得了胜利,所以拒绝花菜就成了我对抗邪恶势力的武器。这种情况显然也不是小孩子的专属,我也还记得五年前来武汉上学的时候第一次参与寝室团建,被同学盛情推荐品尝特色牛蛙,我一见那蛙的形状一阵反胃,联想到日前看的自然科学纪录片里绿油油的青蛙和黑漆漆的蟾蜍,忍痛拒绝了她们的邀请。后来也是在一次聚餐上,机缘巧合看到了牛蛙为底料的三汁焖锅,软软糯糯鸡肉味,配上香辣的酱汁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后来我吸取教训再也不以经验主义作为判断食物是否可口的依据。
当然这不是说每个人对食物味道的判断都是心理诱因,我有个闺蜜芒果过敏,每次吃到都会浑身起红疹,痒到不行,没有过敏药物无法恢复,让本来热爱芒果的她因为一次次的身体折磨不得不将芒果拖入黑名单,甚至见到其他颜色、形状相似的水果也不愿轻易尝试,就害怕又发现新的过敏源。我还有朋友讨厌香菜的味道,甚至隔着老远闻着味道就退避三舍,貌似她能够在东亚地区找到无数香菜有害论的忠实拥泵,毕竟据研究表明东亚人相比其他地区的人种更容易讨厌香菜,写在基因里面的,当然更难克服。而我则是无法对动物内脏燃起兴趣,这习惯也是打爷爷那一辈流传下来的,我家族的每个成员都与我有着同样的禁忌,天生就拒绝与此种食材接触,后来我甚至不信邪地尝试过知名餐饮品牌下好评如潮的炒猪肝,猪大肠等等,无一例外都吐了,果然遗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制作精良也免不了尴尬的生理反应。
食材无好坏,端的是吃饭的人有好恶,或许记忆里面那个被打入冷宫的食物,给它一次机会再试试看也无妨?
如若对某种食材无福消受,也不必强迫自己,营养这种东西,2020年了,总有可以替代并且口味容易接受的。
如此种种,有反省,也有感悟,愿诸位,吃的开心,这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