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古邑醴陵的美妙酒食
醴陵古属长沙郡临湘县,夏禹时属荆州,东汉初置醴陵县,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醴陵市现位于湖南省东部,由株洲市代管,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境内,山俊水曲,风物宜人,土地肥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饮食文化。

醴陵小炒肉
醴陵小炒肉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青辣椒为主要佐料进行烹制,烹制出来的菜品不带汤;第二种是用红辣椒为主要佐料,还要加入少量的芹菜段做佐料,再进行烹制,烹制出来的菜品带汤;第三种是用干辣椒粉为佐料,加大蒜籽或者大蒜苗、芹菜段进行烹制。
醴陵人做小炒肉,喜欢用醴陵贺家桥的“玻璃牛角椒”做佐料,这样做出来的小炒肉肉嫩、汤鲜、味美。贺家桥的辣椒形如牛角、光润透明,肉厚籽少、辣中带甜,堪称醴陵味道的灵魂。

焙鱼嫩子
焙鱼嫩子,是醴陵方言,外人极少有听得懂的。但因为一位伟人的喜爱,叫成火焙鱼。鱼嫩子,顾名思义,就是鱼的嫩子,小鱼的意思。其大小不一,但大的也大不了多少,最大也就一指大,一焙出来,就只有筷子大了。
这种鱼最好的吃法,是用碗装了,放一点点水,用当地产的茶油、豆豉、辣椒粉,放木甑上蒸出来,口感酥中带软,韧中有酥,口味咸香浓郁,最宜下饭。还有一种吃法是把当地青椒切碎了,鱼嫩子先下锅炒香,放盐,然后放切碎的青椒,如果怕火气重,此时可以蘸点水,但不宜多,待青椒成了翡翠色,就可装盘上桌,此菜佐酒下饭,同样美妙无比。

醴陵蒸草鱼
醴陵人居家吃鱼多用腌制,也叫做伏鱼,或叫醡鱼,口味香醇。手工传统配方,百年悠久历史,是逢年佳节酒席堂菜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常选用新鲜的鱼块,打上花刀,微盐腌制,洒干辣椒粉、蘸酱油、添豆鼓、排姜片、撒葱白和味精,淋上醴陵特有山茶油放于锅中蒸煮一刻钟。
醴陵雪花丸子
醴陵人管雪花丸子又叫“糯米圆子”或者“桃饭坨子”。“桃饭坨子”是醴陵年夜饭、春饭必备,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糯米裹在肉球的外围,十分美观,一口咬下去,松软的肉和Q劲十足的糯米在一起,香而不腻。

醴陵下锅汤粉
醴陵下锅汤粉最讲究的就是那个汤底,它需要用猪筒子骨作为主要原料来熬制,要熬数个小时到汤汁乳白色为止。客人点了醴陵下锅汤粉后,厨师要采用小锅现场烹制,并且只能一锅一份。他把熬制好的筒骨汤再次烧开,做为煮粉的汤底,再加入青菜、豆芽菜、鸡蛋、猪瘦肉等新鲜码料,做成醴陵下锅汤粉的码子。
醴陵下锅汤粉不用剩菜或者卤料等来做码子,醴陵人也只喜欢新鲜码子。码子做成,再加入浸泡好的砸粉同煮几分钟,等码子里的鸡蛋、猪瘦肉的鲜味、香味完全融入砸粉中,再加入一两勺干辣椒粉,稍煮有辣味即可出锅,用大盆盛好,抓一把葱花散在上面,端上餐桌,客人再夹到各自的小饭碗里,进行分食。

醴陵扣肉
扣肉在醴陵不叫扣肉,叫蹄子肉,长15-20cm长,厚可1.5--2cm,没点食欲和胆量的人,夹一块在筷子上,确实有点畏肉如虎。肉切大块,满嘴流油,满嘴肉香,吃起来那才畅快,肥而不腻。
这道菜经过煮、炸、拌,蒸的程序,其肥肉部分已经充分变成不饱和脂肪了,不必担心发胖,当然,要加工到位。看上去肥,口感不腻是这道菜的精髓,如果希望口感更加清爽一些,可以加入豇豆、梅菜等干菜一起蒸,前面用料中之所以用辣椒粉而不是辣椒酱也是出于吸收油份的考虑。

醴陵,作为荊楚古邑,湘东明珠,其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藉,距今大约3000年左右。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穿梭漫长岁月,名字一直沿用未变。古时,能称作“醴”的地方,绝对是一个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飘香的好地方。而这地方正好又是山岭葱郁、丘冈连绵。这就是“陵”的含意。
于是乎,“醴陵”这一响亮的名字就在数千年前的某个时刻诞生了。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时,这里是一片稻浪滚滚、生产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现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