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真的早就建过了吗?
看来必须要谈谈学会读案例的重要性
事情起因是这样。某日在朋友圈看到建道推送的一片文: https://mp.weixin.qq.com/s/Pd2ibfttm9IB9FCel-wIaA ,读了之后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建道的创始人其中两位是我的校友/好友/前同事。看到他们从一个小公众号发展到现今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和培训机构,我是非常为他们高兴的。虽说推送这文章意在指出一个现象,不过这位叫Eliinbar的博主搞的Archidialog博客的内容水平确实不太行(也确实反映了业内很多“设计师”对设计行为的浅表理解),还是想在此针对性扒一扒。
If you fantasize about being Toyo Ito, Herzog de Meuron or perhaps Rem Koolhaas, that is easy, two doses of “BIRD NEST typology” ,a single dose of “BRANCHING design”And you’re all set….

此言一出,惊了四座。所以这位博主认为伊东丰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甚至雷姆·库哈斯是搞树形结构的建筑师。证据?
伊东老师经典的Tod's,和塞西尔·巴尔蒙德合作的蛇形画廊,H&dM的鸟巢都是“佐证”。


光就这两个案例的解读,不客气说就是错到离谱了。
蛇形画廊
当年在宾大求学时,塞西尔曾为我的设计课导师,并在课上介绍了蛇形画廊的设计推演过程。

老爷子是个非常参数化的人,下的每一笔“都是有数学依据的”。 在蛇形画廊的设计上,其实选取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平面四边形作为原型,以“差一点就是内接四边形”(技术上以边线上的参数域[0-1]上的两个特定点(1/3点与1/2点)作为交点,以此可以不停向内重复同参数的操作)的工具不停往四边形内部切割。
代数(Generation)足够了之后,就能凭借几何自身的图形,通过虚体(玻璃)与实体(金属板)相间的方式获得画廊的平面展开形态。接下来切割这个展开形态折叠成三维的盒子。到这里就成了。

除此之外,我建议再研究研究这用薄薄的钢板撑起来的构造的细部,如何收拾到如此干净的交接点。脚踏实地一点,才能真的学到东西。

"鸟巢"
"鸟巢"被误解得就更狠了。你看这个诨名便是。
"鸟巢"的外观,直接来自于结构。但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却是出了名的缺德(高手在理论层面恶作剧吧),总爱在结构逻辑清晰的时候放个烟雾弹,或者搞些看似“结构诚实”其实根本在忽悠你的构造。推一下武士的这篇文章,便是罪证之一: https://www.douban.com/note/696175982/ 。

回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结构部件,从施工过程中就能看清楚脉络:

是不是瞬间也觉得"鸟巢"也并没有很难看懂。
当然另一组有趣的施工中图片,也让这两个项目有了某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小总结
看作品,要仔细。在发表言论之前先翻一翻(尤其是正式发表的)资料,以免犯这种只看表象不探学术的肤浅错误。而“总结”“归类”建筑外表这种行为,特别不专业,还拿来沾沾自喜,真的可以取关拉黑了。
而读懂大师的作品,理解大师的推理和思考过程,比起模仿大师成果的外表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要做Pinterest搬运工,要学会思考。而回到建道,作为教育机构,也希望能够真正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不要沦为刷脸网红。批评是为了进步,冒犯勿怪。
© 本文版权归 FuriousFuri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