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KED CITY| Chapter 1 考试用
How Brooklyn became cool
引入例子: Rubulad
介于非法和半非法之间的,发生在废弃工厂中的社区活动,音乐表演
1. 通过博客和电子邮件讨论组等新媒体宣传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2. 将城市粗犷的原真性艺术化,贴合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现代都市的同质化空间产生鲜明对比
3. 私人开发商和政府的缺席使得新文化能够蓬勃发展
- 布鲁克林的整个发展概括
30s-90s
Williamsberg
酷文化推动了城市复兴renewal的潮流: 赋予原有街区吸引力,进而促进商业复兴和地产价值提升,有钱人涌入,到最后落成豪华公寓
虽然这个过程很像gentrification,但不一样: 有几段过程(其中包含了一小段gentrification);
不断创造新的原真性的过程,且包含的不是净化版sanitized的娱乐活动(feature of gentrification),而是down and dirty hipster culture(其实hipster culture按照后面的描述也只是一个阶段而已)
- Brooklyn发展时间线
[20th C 30s] 本地出生的艺术家尽可能逃离
脏乱差典型urban village: 工人阶级社区,居民关系恶劣,肮脏的物质环境,穷
VS
[20th C 40s] 外来艺术家涌入
低廉房租吸引 美国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开始居住在此
1. 规避昂贵的下曼哈顿格林威治村(20s后是gentrified neighborhood了)(租金上涨+游客涌入)
2. 具有强烈地方感的空间
由于种族社区的存在,多元社会性和文化性使之对艺术家们充满吸引力
3. 原真的,未完全现代化的
4. 社会多元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族裔
5. 舒缓的步调,邻里和睦
[20th C 70s]
移入联排别墅的作家喜欢街道和建筑的审美观,与他们的个性相似
[20th C 80-90s]
更多人文艺工作者进入布鲁克林,布鲁克林形象开始转变
文艺工作者的大量文化生产(小说,电影,媒体文章),转变了城市文化地理格局
主要集中在三个街区: Dumbo, Williamsberg, Park Slope
这些街区的新餐厅和独立音乐酒吧的高密度使之被媒体称为epicenter of cool
- Williamsberg简介(其中一个发展很快的街区)
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th C. 90s] hipster culture迅猛发展
是威廉斯堡企业家集合社会、文化、经济资本将社区进行改造的结果
形成了独立音乐、另类艺术和时尚美食的沃土
威廉斯堡形成的cool文化社区不同于manhattan的昂贵社区,不是gentrified neighborhood,也不是working class community
-W 的发展时间线
【政府的无视】
[20th C. 60s]
政府决定停止布鲁克林工业,小工厂仓库关闭很多居民失业
商业和政治领导人任工厂主自生自灭,并将布鲁克林视为在曼哈顿公司上班的员工的宿舍
[20th C. 70s]
财政危机
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基础设施无法维护
威廉斯堡工业街区(大多数居民为白人少数民族)衰落
[20th C. 80s]
政府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时也没有考虑威廉斯堡
小工厂迁出,工人阶级【旧居民】搬走或后来去世
少数族裔【旧居民】
【自身的艺术发展】
[20th C. 90s]
90s初期艺术家【新居民】人不多但已经开始做出贡献
中期快速增长(在上面提过的三个街区),creative class占了20%
大量的创意活动和文化生产和媒体效应(博客)
*** 艺术家形成的文化族群为街区带来了新的独特的形象,而且被用来指代整个布鲁克林
取代工人阶级和种族背景的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原真性的新布鲁克林
Williamsberg的更新:利用具有原真性的酷产物的循环,将社区作为文化培养皿而实现社区重塑
- 媒体传播和W 新的原真性的快速产生(90s内)
从最初的年轻艺术家的圈内媒体,到被主流媒体吞噬
媒体的传播使威廉斯堡凝结成为可识别,可供全球性文化消费的地方产品:authentic Brooklyn cool
媒体形式包括:
博客、报纸杂志指南、媒体网站
Ex: 杂志针对中产阶级的宣传使布鲁克林拥有了更多游客
- 文化和原真性的产生
文化生产者们通过临时性事件,建立重叠的网络,这些事件创造出的社会资本和媒体反馈成为持续创新动力的来源
艺术家的迁入、创造,形成了原真性的温床
1. 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的存在即是一层原真性的特征
2. 一部分人作为文化创业者,创办了文化场所(画廊、俱乐部etc)成为了不同人群交互的场所
由于场所是艺术家本人创建的,具有圈内人的特别气质,于是更加本真
是他们的内在特质在创建的空间上的映射:穷、低调、无拘无束、独特 etc
而这些地方往往很难找,名称奇怪
这些都属于他们原真性的标志
- 【典型文化】(同时媒体也在不断报道,增加知名度)
这些炫酷文化不断塑造威廉斯堡的原真性,甚至代表布鲁克林形成全球品牌
废弃工厂+艺术创新——形成了布鲁克林制造
1. 艺术展览及相关艺术活动(参上)
2. 仓库派对
锐舞、文化反堵(反消费主义文化运动)等另类运动
3. 表演空间
Galapagos 世界各地表演者的参与
4. 食品
波西米亚风尚餐厅、少数族裔美食店、咖啡厅 etc
布鲁克林啤酒厂:手工啤酒生产重返威廉斯堡,成为高档商品
5. 时装
布鲁克林实业公司:品牌将布鲁克林转变为美学主题,融入设计中
这些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文化消费者的参与,最终被主流艺术媒体认可,并称赞其原真性
威廉斯堡的新企业家将街区的原真性具体化为一种文化嗡鸣现象cultural buzz, 并且将他们自己的新开端塑造为一种具有强有力的起源的故事
- 威廉斯堡的成功源于
1. 独立艺术家、文化反堵、参与、创造
2. 反企业,反曼哈顿化
3. 开发商和政府再经济困难时期的缺席
- 代表着
文化转型:【粗犷美学】
**新粗犷风范不仅再威廉斯堡产生
粗犷风范内涵与后工业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也代表着符号经济将污垢和危险综合成新文化产品的能力
- 粗狂这个词语,内涵的改变
从最开始代表黑暗、毁灭、城市丧失权力、犯罪、工人阶级脏乱差的街区、工厂关闭的经济困境、衰败
【用于描述社会弊病和审美败坏】
到
【用于描述大众文化】
到
【实在的美学特质、展现特定时空的能力、我们所期待的原真性的直接生活体验】
到
【描述地下文化,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消费和真实房地产开发的创造性精神的协同效应】,强调地下文化成为城市增长的驱动力
***粗犷所代表的地下文化,意味着原真性
- 粗犷的种族问题
90s,威廉斯堡工业街区已经非常时尚但布鲁克林的其他族裔区,特别黑人和拉丁裔依然面对严重的问题
聚居位于【bedford-stuyvesant, Greenberg, clinton hill】
形成种族上的另类粗犷,也发展成为酷形象
这个新的开端是通过嘻哈音乐和黑人电影进入大众文化的
通过在影视、音乐作品中直接展现布鲁克林、描绘布鲁克林的黑人生活,直接运用具体地名等方式,塑造了这些作品的原真性,增强起源感
并且帮嘻哈艺术家在作品的起源方面获得了品牌经济化的手段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强化了黑人街区的原真性
不过这些街区走向炫酷的方式与威廉斯堡不尽相同,受众群体也不同,而且还很危险
黑人布鲁克林街区没有因为文化产品的增长而受益,没有出现支持音乐产业的关键性集群
布鲁克林的嘻哈成为全球化品牌的同时,黑人cosmopolitan遭遇了布鲁克林区人口的逐渐白化
l 到2000年:非裔不断迁出,白种人迁入,形成了逆向种族演替
布鲁克林的地区显示年轻白种人生活在:威廉斯堡、公园坡、敦博桑格街区,代表新的、更富的、更符合审美习惯的城中村
布鲁克林新的原真性反映了与众不同的高档的社会特征,一方面指富有人群另一方面指更高档的建筑
2008年重新规划使建筑物更高更密,滨水空间升级进行高层住宅建设 ,最终布鲁克林实现了曼哈顿化
威廉斯堡房价飙升艺术家开始移居到其他街区
总结
布鲁克林变酷的,到后期的高档房地产的开发,凸显了资本投资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也证明了媒体和新中产阶级额消费者品味的文化力量,在不断重塑布鲁克林的原真性
1. 最早的原真性:美国的故乡,出身之地
第一代布鲁克林:充斥着怀旧之情,许多已经移居到郊区过着退休生活
属于工厂时代,土生土长的布鲁克林人占了美国的重要成分
2. 从故乡变成大家前往的地方:移居的时期,文化目的地
布鲁克林的都市印象融合了嘻哈人群和新移民,时尚媒体
他们为此地的原真性自豪
新移民的中年一代:85年后到达,加勒比海墨西哥亚洲非洲,在小工厂努力工作或者从事underclass工作期待下一代成功
年轻一代20-30岁,中产阶层化的人和嘻哈人群,寻找某种审美的工具来改变同质性,尽管通过使用工厂元素和旧文化来宣称对布鲁克林起源的旧原真性的仰慕,但他们也创造了新的关于自身起源的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