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们真的理解“知行合一”吗?------“知”与“行”的同步关系
先做一个小测试题:如果成功有两个因素决定:意愿度和方法。你认为各自的百分比是多少?请在心里或者手边的纸上默默写下这个比例。
前面写了9篇以实例引入再展开的文章,转给一些好朋友审阅,反馈很不错,一个闺蜜一向口味叼、品味高,给我的评价是:”文章不长不短,看得进去,意犹未尽。思路流畅、语言清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真的很好“。这反馈给我很大的信心与满足,一个设计界的教师来码亲子关系的文字,如果不是不吐不快,有感而发,是没法做到一整天工作的忙碌、家有中考妞要服务的情况下,半夜还要继续再码这些文字。
当然也有朋友问:
1.如果现在的我,碰到初一的玩游戏氪金的和和会怎么办?
2.我发现你写的这些内容都没有解决方案,都是指出一个方向。换个角度,从结果看,是不是成长的好的人,或者说修行好的人,其实会很顺,问题很少发生?
3.我觉得,你只是描述了现象,提出了问题,解决之道呢,就是家长成长。成长以后的家长怎么应对这些问题,却是没写。
这三个问题,提炼归纳主要是以下两个问题:
1.我需要解决方案,解决当下的问题。
2.如果时间穿梭,现在的你回到过去的那个当下,你会怎么处理。或者说成长后的家长,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今天不写实例,来个答疑解惑吧。
第一个问题:我需要解决方案,解决当下的问题。
其实解决方案我在文中是明确给出来的,在“3.她真的是我的女儿吗?------我的英雄之旅”这篇文章有我自己的成长之路。“4.我是谁?------人生就是一场戏”这篇文章也有明确的说明要探索自我,“自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在深情演绎人生这部大戏)。在“9.我们真的敢让孩子优秀吗?----其实我们对优秀有一种恐惧”这篇文章中也明确说明要真正的感知到孩子。
每个人成长的契机不同,每个人能忍受的痛苦程度不一样,“英雄之旅”的过程里的事件可能不一样,例如东方的《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西方的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经历的各种痛苦、被误解、不被理解的各种委屈等等等等,但是其共性都是经过了启程、启蒙和回归,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升华和收获是一样的,那就是都会从现象世界进入到一个本体世界(理念世界)。这部分如果展开就会牵扯太多哲学和科学、甚至宗教的内容。
但是我如果这么回答的话,可能还是会让人一头雾水,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有朋友说:我就想要一个办法,你就给我一个解决办法。
那我们就来看一开始做的那个小测试,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个题目的答案是意愿度100%,方法是0%。换句话表达就是:意愿百分百,方法无穷多!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百分百的想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想的话,那么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还不行,再换,再换,总有一种方法,会走到终点。别人给出的方法,是别人的经验的总结,换到自己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各种因素都变化了,必然水土不服,没有包治百病、一成不变的方法。想想自己过去面对困难的时候,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是自己探索、生发出来的,成长中的问题,还是需要成长才能解决。
2. 如果时间穿梭,现在的你回到过去的那个当下,你会怎么处理。或者说成长后的家长,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这个世界,吊诡的就是当我变了,一切都就变了(亲爱的,窗外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我变了,那些问题就自然消失了或者不需要解决了。要说明这一点不容易,我想用我所在的设计领域里著名的两个案例来说明吧。
美国汽车大亨福特制造汽车,如果他在当时做用户调研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用户肯定会回答:更快的马车。但是福特制造了汽车,他没有解决马车的任何问题或者弊端,例如马的数量、马的品种、马与马车的关系、马车的大小、马车的轮子等等,他不解决马车的任何问题,但是他让马车的所有的问题,都不重要了!
例如苹果的乔布斯,他没有解决功能手机的任何问题,例如功能机上功能按键的排布、功能按键的大小、材质等等,他不解决功能手机的任何问题,但是他让功能手机上的所有问题,都消失了,不重要了!
是的,就是这样,很吊诡,只要打开认知遮蔽,进行认知升维,当跳出那个维度,离开问题所在的那个平面,用更高的思维再看,那些问题也许消失了,也许不重要了!同样成长了的我,并不是不遇到问题,而是所有遇到的问题,我会觉察,会让其自然发生,顺水流淌。我一样有烦恼、有情绪、有困难,喜怒哀乐悲恐忧,一样不少,因为这就是生活。
另外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不是一下子出现的,都是有一条很长很长的灰线,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例如身体的生病,首先是情绪生病了,再到气病,再到血病,然后才到器质性病变,都不是一日之功啊,同样孩子如果出了叛逆,也不会是一日形成的。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再考虑上面的问题与这几年的一种流行说法:“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一些共通之处。这是为什么呢?我知道了,为什么我做不到?
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对此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就是我知道了,我再去行动做到,这样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王阳明的原话是: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也即是说一个念头一旦发动起来,本身就是行。
“知”字,左边一个“矢”,是射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是目标,所以“知”就是指射箭达到了目标。所以“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指知道、知识,而是“看到且达到目标”,强调的是正中那个目标。“知”即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动。所以王阳明不说“求知”---获得知识,而是说“致良知”,王阳明如此概括:“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简单的说: 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
举例进一步说明白:当我们拉开黑暗屋子的窗帘的时候,“光进来”与“屋子亮起来”,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不会出现光进来,屋子慢慢亮起来这样逐渐亮的过程。
再例如学游泳,只有学会了游泳后,才知道游泳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认知、感知和行动的合一。
“知”是本体世界(理念世界),是一种状态,某种模式,“行”是现象世界,是一种行为,某种实践,“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自动化模式。这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你怎么理解“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今天的内容是否触碰到了你?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
彩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