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月记》、唐传奇《人虎传》和卡夫卡的《变形记》看现代版《人虎传》主人公华南虎的奇异命运
昨日华南虎发一篇对豆瓣友邻质疑的反批评文【到底是“珠”还是“玉”?】。“翻译质检”是此人职业。对来自别人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对此人来说,应该说是比较罕见的事例。不免让我十分好奇。而且又是一篇华式【到底是-----?】样式的妙文,极为有趣。吃错什么药搞不清,考察一番,竟有意外发现。

【到底是“珠”还是“玉”?】 并不重要
看来此人患有【到底】中毒症。说话不带个【到底】不罢休,和【到底】飙上劲了。目前尚未给此人作统计,但基本只要是他吐槽提问的所谓“翻译质检”大都有个【到底】。十分有趣。可能他觉得这样写来会显得中气十足,分外强硬。可他不知道的是,说话不给自己留后路,只能让自己跌进粪坑,很难看滴。这样例子对他来说实在太多了。
当然此人并不太在乎,似乎在说:“掉进一次粪坑和掉N次粪坑有啥区别?你少啰嗦!我愿意!”既然如此,确实也拦不住。昨天就刚掉进去一次,他否定日本【木造アパート】(简易公寓)的存在;从来没来过日本的人,大言不惭说【还“木造”的?——您老真的住在日本吗?不会只是看看老电影吧。】。马上发了几枚实际照片的广播过去,他又掉进粪坑了。没人救他。他也再不吭气,暂时只好在粪坑里养精蓄锐了。
看此奇文段落之一:
【《山月记》的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己(おのれ)の珠(たま)に非(あら)ざることを惧(おそ)れるが故(ゆえ)に、敢(あえ)て刻苦して磨(みが)こうともせず、又、己の珠なるべきを半ば信ずるが故に、碌々(ろくろく)として瓦(かわら)に伍することも出来なかった。」
【其中的“珠”,在有些中译本里被译作了“明珠”,而我译作“美玉”,并将整句翻译为“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之所以出来这么一番辩解,是因为有人质疑他,原文明晃晃的是【珠】,为何华却把它译为【美玉】呢?他特意出来做说明。其实按照原文的文脉,此处只为比喻,译为【明珠】也好,译为【美玉】也好,从语境上来说,确实没有太大区别,不是太大错误。问题出在他下面的说明上。他的说明证明了他既不懂日语,更不懂日语叙述习惯,至于日本文化,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苛求。从他的翻译来看,他完全没读懂这篇文章。
奇文段落:
【理由如下:
【1. 日文中只要发音相同,汉字窜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出版社通常都尊重作者的书写习惯。
【这里的“珠”,读作“たま”(珠(たま)),而对应于「たま」的汉字有:玉、珠、球、弹……。因而根据语境将其理解为“美玉”并不违背原意。
【2. 原文中“珠(たま)” 与“磨こう”相对应,根据常识,“玉”才需要“磨(琢磨)”,而“珠”是不需要“磨”的。这道理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是一样的。】
以上几条理由都不成立。还【汉字窜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呢!怎么个“窜用“法,能否举几个例子来,看看你日语的真水平。
此人有位猪队友,马甲很多,什么“我拜金”,什么“上海牛“,现在叫什么我都不知道了。总之此人说胡话的胆量是很大的。他最大胆一句话就是【翻译就是训诂】。我们今天也给他嘴上每日念叨的这位‘虎师’做下训诂。下面分条
【1. 日文中只要发音相同,汉字窜用的现象十分常见。出版社通常都尊重作者的书写习惯。这里的“珠”,读作“たま”(珠(たま)),而对应于「たま」的汉字有:玉、珠、球、弹……。因而根据语境将其理解为“美玉”并不违背原意。】
“职业译者”似乎不知道日语假名有训读、音读两种;而训读、音读又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训读是日语(大和言葉)固有的原音原意,汉字只起假借的作用,有时候可以反映语意,有时连语意也反映不了。就比如前面提到这个【大和言葉】就是个训读,读音为(yamato kotoba),这个词汇凭汉字还可大致估计出其含义来;但还有许多无法估计其含义的汉字借字,比如面白い(omoshiroi-意为“有趣”)手紙(tegami-意为“信”)、挨拶(aisatsu-意为“打招呼”),这些假借汉字看得出来,都没有反映漢字的意味,只是被假借来的,只有它们的发音是日语原词的固有含义。而日语汉字词汇只有在使用音读时,一般才会反映汉字的原意。
综上所述,【珠(たま)】在文中作者特意注上訓讀假名,已經說明問題,华南虎后面指出的几个同音字【玉、珠、球、弹】,也都是训读,而训读时都读作(tama),其含义都只是圆球状的物体而已。比如パチンコ玉(扒金库钢球)、玉ネギ(圆葱头)、一円玉(1日元硬币)ビー玉(玻璃球)等等,总之,读训读【たま(tama)】时,切记一点,它一般都是指一个圆形物体。即便你把它改成“玉”,只要它训读仍读(tama),那它仍然只是圆球物体,不会改变它的词义的。当然还有其它同音词汇,但汉字也不同,比如【魂(tama)】,因为范畴不同,此处可以暂且忽略不计。
对此一知半解的华南虎又说,【“珠”在日语中还可读作“しゅ、じゅ”,如“珠玉(しゅぎょく)”、“真珠(しんじゅ)”。这时的“珠”就只能理解为“珠”了。】 此处是【珠】的音读,他话里有话,意思是说音读意思不能变,而若是训读,意思就可以随便解释,汉字也可随便调换了。综上笔者说明,这纯属不懂装懂的胡说八道。音训之分,一般日本人因为自小在日本长大,对中国音不熟悉,所以常常只知训读,音读有时会搞不清。而懂日语的中国人,因为也懂中文,所以很容易区分。音读专指某个汉字从中国大陆传至日本时的原有发音,因此都保持着汉字原意;而训读则以日语发音为准,只有日语词汇的固有原意。华南虎牵强附会,混淆音训之别,为自己此处的训音“掉包”做的辩解十分难看,犹如以己之茅,攻己之盾。
【2. 原文中“珠(たま)” 与“磨こう”相对应,根据常识,“玉”才需要“磨(琢磨)”,而“珠”是不需要“磨”的。这道理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是一样的。】
什么【而“珠”是不需要“磨”的。】,让人失笑。纯粹是利用一般读者没读过原文,脱离原文文脉在作貌似善良的忽悠。谁不知道【“珠”是不需要“磨”】的,作者是在说对【珠】的物理性打磨吗?你华南虎是小学生,以为读者也都是小学生吗?
其实此文前面的文脉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华南虎不会没看到。实际情况是主人公有种多少显得病态的心理,即既有恃才倨傲的心理,自喻为珠;那个“琢磨“,也只是比喻,指与他人一起进行”切磋琢磨“。但主人公对自己的才能缺乏自信,在这种担心之下又不愿与他人一起”切磋琢磨“,以免暴露自己的实际面目,在这种矛盾心理之中的主人公因此才落得顾影自怜、妄自清高,说起来是不愿与一般瓦砾为伍,实际这其中带有很大的自嘲和自讽的味道。日语说是一种自意识过剩。
都是老虎,莫非是自我代入吗?
华南虎之所以做出这种错误解释有两种可能。一为完全没搞懂文章意味(但此文前后文脉有反复说明,若真搞不懂将十分费解);二为不是不懂,故意颠倒,有自己的心思在其中。若属于后一种,可是笔者的意外发现,算是华南虎的某种“自我发现”或者“自我代入“。
因为此文的主人公(李徵由人变虎)与他华南虎的境遇十分相似,翻译此文对他应该是个心理考验,笔者的感触是他具有与李徵同病相怜的病态感,因而不想暴露真相,以免让读者明白其中奥妙。可欲盖弥彰之下对此文内容做出的错误解释,反而越发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其中原委,说来话长,读者各位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大家要注意,华南虎本名徐建雄,可称为华南虎的老虎本身的知名度却是出自一个震动全国的造假事件。
话说距今13年前的2007年10月12日,陕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野生华南虎照片,宣布发现活着的野生华南虎,一时引起全国关注。野生华南虎绝迹多年,学术界已普遍认为属于绝种动物,如尚存,无疑发现者周正龙功绩绝大,当时经陕西省林业厅验证照片属实,嘉奖周正龙奖金2万元。事情本来是以喜剧形式开场的,遗憾的是很快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最后结局,知者皆知,经过一年的调查,震动全国的发现野生华南虎事件纯属造假丑闻,后法律介入,周以诈骗罪获徒刑3年。
野生华南虎若存世上,应属活化石,需要国家重点保护自不必说,可惜了周正龙一场美梦。事情过后留下一个新成语叫做“正龙拍虎”,指作假,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意。

再说豆瓣网上这位同名的专搞日语翻译咋骗的@华南虎,本名徐建雄。显然是华南虎这个早已绝种的虎种一夜之间的成名引起他的注意,以“华南虎”冠为网名,是何用意,详细可去问该本尊。总之,在事件发生次年开始,便有这样一个打着华南虎旗号的人在《译文论坛》上开始发表自己的译文习作。那时候此人还不过是苏州一家日企的打工仔而已。后来此人又进入豆瓣,专搞所谓“翻译质检“,一个业余出身的小翻译,从来没有到过日本,居然碰瓷国内所有成名翻译大家,以此作自我营销,居然还真骗得一些出版社的信任,翻译日语小说多种。但经笔者考察多年,此人的翻译及其“翻译质检”实与“正龙拍虎“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概属于招摇撞骗。这一年来,对其作假欺骗伎俩已有许多揭露,知者皆知,不再赘述,但今天这篇又有意外发现。
看来假华南虎就是与“老虎“脱不开干系,这次又与”老虎“飙上了。这是让我倍感好笑的地方,怎么这世界上喜欢扮假老虎的人,偏偏一天到晚碰上老虎,简直是现代传奇。
这个《山月记》是中岛敦的作品,实际底本引自中国唐代传奇《人虎传》。说的是唐代诗人李徵的故事。当然传奇就是传奇,不能太当真,只作传奇来看即可。

说的是唐代诗人李徵恃才倨傲,不能混迹卑僚,尝郁郁不乐,且受同僚排斥,其僚佐嫉之,后隐退,不与人通。然迫于衣食,又去吴楚做事,终不得志,愤懑之下,竟一夜变虎,为害一带,尝食人。后李之旧好袁傪为官路过此地,有虎自草中出,傪惊甚。俄而虎匿身草中,作人声而言:“异乎哉,几伤我故人也!”傪闻其音似李徵。昔与徵同登进士第,别有年矣。忽闻其语,既惊且异,而莫测焉。遂问曰:“子为谁?得非故人李徵乎?”答曰“然也“。
这样一段故事,被中岛敦引来,做了许多引申和新的解读,对李为何变虎的过程做了许多细腻的心理说明,文虽短,极富特色,后为日本中学国语教材引用,因此驰名,奠定其文学史之地位。其作品的奥妙,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由人变虎,一个由人变为大甲虫。
再回来看华南虎的译文,【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读过以上说明,读者应该完全明白,这里的“珠“只是李徵自比,是对自己才能的比喻,其实译为珠玉皆可,但这里的【琢磨】说的并不是真的要去“磨玉”,而是李徵不愿与人“切磋琢磨“之意。因为他对自己缺乏自信,一旦切磋起来,万一暴露自己的马脚,岂非麻烦?这一点,前面的文脉都有交代的,不从文脉去分析解释,反而从“珠“和”玉“的区别去勉为其难地作十分勉强的说明,既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又掩藏了文中深意,这华南虎的做法与主人公李徵的做法如此酷肖,真是有得一拼。而且华南虎的翻译也十分奇怪,【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这因果关系如何成立?【本非玉】,如何就【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呢?说得很糊涂嘛!主人公害怕什么?为甚害怕?为何就【不敢加以刻苦琢磨】?莫名其妙。
硬把【珠】改为【玉】,就为了说明【玉石】可以打磨?真是辛苦华南虎了。
现代版《人虎传》主人公华南虎的奇异命运
华南虎的理解能力真的这么低下,还是有何其它用意不得而知。按一般常识,华南虎应该懂得此文文脉含义的,在此前提之下,他的错误解释不免让我有种其它思考。其中之一就是他对变成老虎的主人公的某种代入感,这种代入感让他无法说清楚或不情愿说清楚这一点。若果真如此,那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犹如现代版《人虎传》传奇。
可我又很怀疑自己是否太过于与人为善,甚至太过于温柔。忽然想起,看卡夫卡的《变形记》,那变成大甲虫的主人公为此还是非常苦恼的,那个早上,他半天半天不愿意开门,他当然也害怕大家看了他的样子吃惊,人变为异类的苦恼是可想而知的。同样在《山月记》或其底本《人虎传》中,变成老虎的主人公在遇到旧日好友时,也始终暗藏在草丛中,不愿露面,那心情与卡夫卡笔下《变形记》的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毫无二致的。
但返回头来看我们这位华南虎,显然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网名感觉有何不妥,甚至是以极为自豪的感觉,几乎作为自己的图腾一样,经常以“本虎“自称,这样说来,前面所述似又不能成立了。那么在排除法下,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这个自称”职业译者“的华南虎/徐建雄完全没有弄懂这篇文章,又是在胡说八道了。
本来,若是前一种可能性得已成立的话,还是蛮让人同情的。可惜了我的幻想。
引伸阅读①
【 己は詩によって名を成そうと思いながら、進んで師に就いたり、求めて詩友と交って切磋琢磨せっさたくまに努めたりすることをしなかった。かといって、又、己は俗物の間に伍ごすることも潔いさぎよしとしなかった。共に、我が臆病な自尊心と、尊大な羞恥心との所為せいである。】
东译【我一边想着成就诗名,却不愿主动求师访友,切磋琢磨;话虽如此,却又妄自清高,不愿与俗人为伍,盖此皆因自己胆怯的自尊,骄傲的羞耻之故。】
引伸阅读②
【己(おのれ)の珠(たま)に非(あら)ざることを惧(おそ)れるが故(ゆえ)に、敢(あえ)て刻苦して磨(みが)こうともせず、又、己の珠なるべきを半ば信ずるが故に、碌々(ろくろく)として瓦(かわら)に伍することも出来なかった。己おれは次第に世と離れ、人と遠ざかり、憤悶ふんもんと慙恚ざんいとによって益々ますます己おのれの内なる臆病な自尊心を飼いふとらせる結果になった。人間は誰でも猛獣使であり、その猛獣に当るのが、各人の性情だという。己おれの場合、この尊大な羞恥心が猛獣だった。虎だったのだ。】
东译:【我生怕自己并非明珠,因而固守城府,不肯切磋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明珠,所以不肯庸碌无为而与瓦砾为伍。如此与世间次第隔绝,渐行渐远;愤懑之下,恼羞成怒,渐渐养肥了自己内心胆怯的自尊。人谁都是驯兽师,对应的猛兽亦因各自性情而异,于己而言,自己骄傲的羞耻便是猛兽,是老虎。】
是老虎,便有食人之心也。不得不防。
附件1
唐传奇小说《人虎传》 作者:佚名
http://www.arikha.com/shu_detail/23936.html原文
附件2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119/files/624_14544.html
《山月記》 作者:中島敦
转自《青空文库》
附件3
《变形记》 作者:卡夫卡
https://www.xyyuedu.com/wgmz/bianxingjixs/47944.htm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