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玛莎·巴塔莉娅《我的隐藏人生》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

★我的内心有一场激烈的挣扎,逼迫我去做真实的自己。
★一对姐妹花一生追寻自我的故事, 真正呈现身为女性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挣扎与永不妥协。
★故事发生在绮丽的里约热内卢。一对姐妹花,一个美丽叛逆,一个聪慧过人。 这个 世界却对她们的天赋、自我和挣扎视而不见。 当她们一个身心破碎,无家可归, 一个被迫藏起自己的光芒,黯然失色, 她们会找到彼此,讲述被隐藏的人生和永恒的信念。 然后,用双手创造机会,为自己挺身而出。
★小说讲述她们从少女时代步入婚姻、家庭的那几年,但那几年足以呈现她们的一生:身处传统的社会,但依然怀抱很多很多梦想和憧憬,叛逆地渴望实现自己。


★全球二十余国媒体隆重推荐!
★《卫报》出版人年度之选·《纽约时报》编辑之选·《芝加哥书评》必读推荐·《科克斯书评》编辑之选·Bookriot年度推荐·美国图书馆协会编辑之选·《赫芬顿邮报》必读推荐
★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作品
★风行英、美、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等二十余国。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隐形的女人》获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代表巴西,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实力译者译自葡语,原汁原味呈现原作细腻非凡、幽默机敏的文笔。
★封面插画来自《纽约客》御用封面设计师之一Malika Favre。
“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 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 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 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 她当然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回沙发, 再次思考人生。”“像尤莉迪丝这样的人要去担当,去创造,去感受有用的感觉。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尤莉迪丝们,她们曾经或现在,无法实现自己。这是对天赋和自己的巨大浪费。”


【作品名称】:我的隐藏人生(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出 品 方】:读客文化
【作 者】:[巴西]玛莎·巴塔莉娅(Martha Batalha)
【译 者】:龚沁伊
【出 版 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
【页 数】:224页
【I S B N 】:9787549630004
【定 价】:¥ 39.9


【相关评论】:
★字字珠玑,幽默的文笔足够尖锐,旗帜鲜明地撑出这个轻盈的故事中严肃的一面:女性的自我牺牲。书中流淌着深刻而开阔的人性。
——英国书评人 A LIFE IN BOOKS
★一切都改观了吗?我们似乎能听到作者在这部令人爱不释手的、寓言般的女性史诗里叹息……巴塔莉娅诙谐地用安德诺尔、安东尼奥、阿方索、阿尔瓦罗这些犹如回音的名字,暗示这些男性角色落入了沙文主义的窠臼。
——《纽约时报》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机敏的笔调创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赋异禀的女主,她们一直在追求人生与自我的亮点。她们的个性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序言书评》Foreword Review
★巴塔莉娅触碰到了我们的神经,提醒了我们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女性的声音被忽略了,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也在家庭的私人空间里。……通过电影改编,我想将那些隐匿于幕后、默默奋斗的女性角色的真实生活呈现给观众。
——改编电影《隐形的女人》导演 卡里姆·埃诺兹
★这本书把我们试图隐藏的叛逆、没有实现的自己,都坦率地呈现出来了,女主旁若无人地一直、一直找寻生活与自我的亮点。梦想,失败,再梦想。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
——Goodreads 读者
★一个想做模范妻子和妈妈的女人,但同时又觉得人生有远比清洁、烹饪和购物更重要、更有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身为女性的生活。
——Goodreads 读者
★很享受这次阅读。巴塔莉娅很聪明,笔法高超,用生动的故事带着读者穿梭于里约旧城街道,也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里约大冒险》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生动描绘了1940年代一对有反抗精神的姐妹,她们拒绝在厌女文化中被丢弃一旁。幽默、丰富,这本书是一场罕见的文学盛宴。
——《芝加哥书评》“今年必读书单”
★尤莉迪丝说好了要做完美的女儿和模范妻子、母亲,但问题是,尤莉迪丝禁不住她的事业心,她自信,是个行动派,是个创造者,是个不断寻找更多、更多、更多人生的人。她斗志昂扬、自我赋权。玛莎在这本魅力无穷的书中完全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勇气之举。
——Bookriot年度图书
★巴塔莉娅刻画了无望苍凉会在婚姻里滋长——不仅因为爱的缺席,还因为忽视对方的需求,或者说,牺牲自己。准备好喜欢上隐藏的尤莉迪丝吧,她有太多太多可以鼓励我们的地方,远远多于她在那个时代的里约所受到的限制。
——《科克斯书评》
★玛莎·巴塔拉娅用幽默和一针见血的文字,笑对她国家里的父权宰制。
——《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


【作者简介】:
玛莎·巴塔莉娅 (Martha Batalha)1974年生于巴西,从小梦想当作家,却成为一名记者,跑遍里约的大街小巷。后移居纽约,从事图书出版。但写作在她看来越发成为一件不得不做的事,于是她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从梦想当作家到真正能够坐下来写作,她花了三十年的时间。
《我的隐藏人生》是她的处女作,丰富的女性视角呈现世间被忽视的角落、被埋没的名字。小说掷地有声,回响热烈,入围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风行全球二十余国。同名改编电影获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她说:“我知道我这一代的女性想要成就点事业是多么困难,更别提我的长辈那几代人了。”《我的隐藏人生》原型来自她的奶奶和外婆,也许也是你们的。



作为一部处女作,巴西作家玛莎·巴塔莉娅所著的《我的隐藏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自出版后,连续风行多国,简体中文版亦由文汇出版社于2019年11月推出。
《我的隐藏人生》首先是一部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全书围绕一对亲姐妹的命运,讲述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天赋如何被压抑、才华如何被埋没的遭遇。虽然它述说的是遥远的巴西上个世纪中期前后的故事,其中涉及的女性问题却让现代读者感同身受,书中人物的困境与挣扎触及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是微小的,男男女女都难以挣脱其家庭、阶层和文化的局限,女性的出路则更窄:姐姐吉达做了激进的抵抗,离家出走和爱人私奔却惨遭遗弃;妹妹尤莉迪丝为了安慰备受打击的父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留在家中的水果店帮忙,又嫁给一个几乎“无可挑剔”的丈夫,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富裕中产生活,然而却总觉得内心缺了一点什么。
“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她当然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回沙发,再次思考人生。”
读完全书,相信读者会觉得作者的描述毫不夸张,尤莉迪丝和吉达都是天赋过人的女子,或许她们的母亲也是。但也正如萧红曾说的一样,“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在故事发生的时代,反传统的女性鲜有立足之地。出走的吉达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狡黠的生存智慧独自带着儿子过了好多年,尽管她才貌过人,一直努力自立,依然遭到了无尽的歧视与侮辱。好在她从来没有倒下,找到妹妹之后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遇到了新的幸福,最终获得自由。妹妹尤莉迪丝为了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浪费了前半生的才华,晚年才终于走出家门,去上大学,开始学习写作。
书中对男性角色的塑造令人玩味,也反映着现实的讽刺。尤莉迪丝的丈夫一向被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起初他因为怀疑妻子不够贞洁而想退婚,后来发现妻子擅长家务,又对自己低眉顺眼,便理所当然地扮演起了一个挑剔的丈夫。他毫不关心妻子的梦想:当妻子通过自学精通烹饪并写出一本菜谱的时候,他扬言“没有人会出版家庭妇女写的菜谱”;当他发现妻子瞒着自己开始“创业”,把自己家里的客厅偷偷改造成女装工作室,他的反应不是惊叹于她的才华和商业头脑,而是抱怨说自己好久没有吃到可口的菜肴、孩子们因照顾不周变得邋遢。
无独有偶,尤莉迪丝的父亲也是一个传统的葡萄牙男人。大女儿与爱人私奔遭遗弃后曾经回家求助,但是为了不给自己丢脸,父亲将这位“不听话”的女儿拒之门外,直到妻子因为女儿失踪的心病去世,她也不知道女儿曾经回来过。的确,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天空很低,她们的声音也微不足道。与众不同的女性常常面临误解与质疑,甚至是攻讦。《我的隐藏人生》一书中描述的“荡妇羞辱”与针对性别产生的刻板印象、歧视,在许多国家也并不少见。
不过,即便忽略其女性主义内核,这部作品依然是精彩的,有一种令人手不释卷的魔力。这本以葡萄牙语写就的小说虽然不似《百年孤独》或者《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魔幻现实主义,但依旧有着拉美文学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传奇性。书中的人物血肉丰满,善恶交织,作者不仅把主角写得跃然纸上,配角的性格形成也巧妙地穿插其中,每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有完整的交代。即便是天天散布流言蜚语的“恶毒女配”,也曾是一个纯真快乐、坚韧不拔的少女。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控诉命运的不公,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索与体悟笔下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
时至今日,有多少女性的天赋仍旧会因性别之故被隐藏?有多少原本能“设计大楼”、“发明疫苗”、“写出名著”的女性,为了顺利进入婚姻、照顾家庭而牺牲了事业与梦想?还有多少人仅仅因为是女性,就被心仪的学校和企业拒绝?问题固然存在,不过,在《我的隐藏人生》中,我们也会看到:虽然旧时代的女性面临着种种限制,但故事中的两姐妹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挫折打击,她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没有放弃终生的奋斗与希望。













































【影片名称】:看不见的女人 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ao
【其他片名】:失散两生花 / 被遗忘的人生 / 爱在姊妹失散时 / 她们的隐藏人生
隐形的女人 / Vida Invisivel / Invisible Life
【导 演】:卡里姆·埃诺兹 Karim Ainouz
【编 剧】:穆里洛·豪瑟 / 伊妮丝·博尔塔加雷 / 卡里姆·埃诺兹 / 玛莎·巴塔利亚
【原著作者】:玛莎·巴塔莉娅(Martha Batalha)
【主 演】:朱莉娅·斯托克勒 Julia Stockler .... Guida / Gisele
卡罗尔·杜阿尔特 Carol Duarte .... Eurídice
弗拉维亚·古兹曼 Flávia Gusmao .... Ana
安托尼欧·方塞卡 António Fonseca .... Manoel
乌戈·克鲁兹 Hugo Cruz .... Feliciano
Nikolas Antunes .... Iorgos
Maria Manoella .... Zélia
Gregório Duvivier .... Antenor (as Gregorio Duvivier)
Samuel Toledo .... Plínio
Luana Xavier .... Daisy
Nelson Ferreira .... Dr. Assis
Andressa Cabral .... Amira
Lumi Kim .... Nara
Shirley Cruz .... Leila
Bárbara Santos .... Filomena
【国家地区】:巴西
【类 型】:剧情
【片 长】:145 mins
【对白语言】: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2019年5月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维哈和古斯玛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姐妹,两人生长在一个非常保守的家庭之中,压抑的家庭气氛让维哈和古斯玛之间的情谊更加的深厚。
虽然前途渺茫,但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热爱音乐的维哈渴望能够成为一名钢琴家,但这对于她来说显然是一条异常崎岖的道路。和姐姐比起来,古斯玛的梦想就比较普通了,她希望得到真爱,能够和自己爱的人天长地久的在一起。一场意外的发生让姐妹两人不得不面临被迫分离的局面,她们的梦想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我的隐藏人生》:女性自我实现的艰难之路
近年来,女性视角的文学作品持续走热。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到《82年生的金智英》《黑箱》,来自世界各国的女性视角读物掀起了现象级的阅读热潮。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下女性对表达自我的需求,公共的环境下,有关女性权利的问题也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
小说《我的隐藏人生》也是其中之一。《我的隐藏人生》由巴西作家玛莎·巴塔莉娅所写,由龚沁伊翻译。该书讲述了1950年代一对姐妹花一生追求自我的故事,呈现了身处传统父权社会,她们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挣扎和不妥协。本书曾入围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该故事也曾被改编成电影《看不见的女人》,获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2020年1月5日,“女性‘实现自我’为何如此艰难?”——《我的隐藏人生》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同济书店举行,本书译者龚沁伊,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性别研究学者马姝围绕着新书《我的隐藏人生》,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写作与女性自我实现的对谈,就“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如何谈论性别议题”“如何看待性别议题对女性与男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
引发共情和可读性是本书的两大亮点
两位嘉宾从自己阅读该书时的感受谈起。龚沁伊说:“作为这本书的读者和译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感触:共情共鸣和其可读性。从共情共鸣的角度来说,作为译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一睁眼就要默认进入作者所构建的故事构架中。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妹,姐姐是一个一直追寻自我,并在追寻自我的道路上不断被折断羽翼但也不断奋进的大无畏女性,妹妹是一个披着“按部就班”外衣的乖乖女,但内心里住着一个‘想要追寻自己人生’的人格。作为女性读者和译者,我对这样一对姐妹的成长经历很能感同身受。此外,作者对一些女性配角和男性角色做了相对丰满的形象刻画,每个人应该都可以从这本书的角色中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其次,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因为文学写作方式各异,有时我们会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赋予文字的深层次意义。有的文学作品恰巧文字比较枯燥,文风繁冗会导致很多读者中途弃读,而本书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便你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深层次含义,你依然会在打开它的第一页时,就有一口气读完它的冲动。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可读性很强就能说明它是一部合格或者优秀的作品了。”龚沁伊跟读者分享了翻译过程中她的自我感受。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性别研究学者马姝则谈道:“在我阅读经历中‘翻开就停不下来’是少有的,但这本书做到了。我在看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主人公的命运完全抓住了,很想知道情节会如何推进,本书的作者特别幽默也很犀利,本书的翻译也很精彩,在一些幽默之处会找到合适的中文语境表达。作为读者,看到书中对一些可笑的人和事的调侃,对渗透到巴西社会各个方面的男权意识的讽刺,既会有一种快意,同时也会有一种难过,你会体会到女性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深深压抑着的那种力量。”
“书中的主人公姐妹非常有才华,但当她们想做一些事时,却要用一己之力,跟一种巨大的外界之力作对抗,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也生活在这样的处境中。其中最有共鸣的部分,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尤莉迪丝在生命的历程中,一直有阅读和写作的需要,在做家庭主妇的过程中,她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压制的力量令她一直失败,一直尝试。”马姝说。
为何女性实现自我异常艰难
在谈到为何女性实现自我之路异常艰难的问题时,龚沁伊说:“在整个亚洲,女性实现自我都是非常艰难的,除了存在主观意识没有觉醒的问题,很多客观因素也是无法改变的。相当一部分女性没有想过‘要实现自我’这样一件事,其次,许多经济、文化、历史的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在经济方面,相当一部分人还在疲于奔波和生活,无暇顾及精神层面上的完善;在文化方面,欧美女性的人生观将追寻自我和实现自我放在前置位,而亚洲女性接受的教育让她们总将一些道德层面的东西放在前置位,在家庭和社会的圆满跟自我发生冲突时,相当大的一部分女性会选择牺牲自我。其中,最大的影响还是历史层面的,当亚洲女性还在处于提出问题的阶段,同时期的北欧社会,已经有了第一位最年轻的女总理,她们生来就具有亚非拉女性穷其一生也求而不得的平权。”龚沁伊说。
在这个问题上,马姝有另一层面的理解,她说;“不是因为女性本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女性个人的出身和阶层可能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为其设置阻碍,人们对男性实现自我不会有疑问,但回到女性身上,人们对‘女性实现自我’这件事本身存疑。在我们的文化中,女性被社会规定了许多角色,你首先不是你自己,而是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但这只是社会派给女性的角色,不是作为人的那个你。女性如果试图要摆脱这些角色,就会经历重重阻碍。”
马姝还表示,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真正为女性准备好让其去施展能力的空间,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也未为女性进入到公共领域工作扫清障碍,整个社会没有为女性实现自我创造公正的社会条件。历史形成的差异,决定了我们要给女性更多的支持,这是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上需要思考的。
婚姻和实现自我是否能兼得
在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两位嘉宾都将目光转向自己的生活之中。龚沁伊说:“从身边人的情况看来,能将婚姻和实现自我完美结合的人屈指可数。已婚人士的婚后生活跟婚前有很大不同,她们的生活基本都被家庭占满,而未婚或者不婚的人士要么不缺婚姻,要么惧怕婚姻。不乏一些女性觉得,有了婚姻和家庭,会为实现自我制造阻碍,为了实现自我,选择放弃婚姻的人变多了。”
马姝这样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说:“这个问题也更像是提给女性的,因为只有她们才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我们现有的婚姻制度和男性实现自我的需求是统一的,甚至婚姻会更加服务于男性实现自我。女性则不然,在选择婚姻后就会面临平衡问题——如何在照顾好家庭和实现自我之间作平衡,所以在现有的婚姻制度下,我很怀疑这两者能否兼得。当然如果一个女性的运气足够好,这是有可能的,但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实现自我时,恰恰不能寄希望于某种偶然性,对于女性来说,应该是社会给予了她足够的保障,让她能拥有某种稳定的状态,使得她不需要去做平衡。”
《我的隐藏人生》虽为一部女性视角的作品,但其中也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形象,这对于探讨两性结构问题来说非常重要,对此,两位嘉宾也做了一些探讨延伸。
“在女性受压抑的环境下,男性也无法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当社会对女性提出角色上的强制要求,同样也会分派一些要求给男性,男性气质的主要表现可能体现为事业上的成功,但这是否代表男性全部的人性需要?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个男性没有满足社会对他这方面的期待,他也会对自我产生怀疑,男性和女性一样,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存在,当他不能套进社会给他的框架时,他原本真实的人性也会受到压抑。”马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