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女子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匡匡《时有女子》
朋友要回武汉,本来打算在我这里暂住,但因为我即将搬去的地方离她叔叔家很近,所以打算直接在要上班的地方租房子,我没想到她避家人需要避到这个程度。朋友家里的情况,之前听她讲过,换作是我,大概会难过得想哭吧,而她只在和家里人吵完架的那天,和我打了一个电话,很平静地讲了她和家里人的矛盾,我和她从客观角度分析,她听到认同处,还能笑着说“没错,就是这样”。
农村家庭里,父母那一辈的思想,大多还是儿子更重要。只因儿子要结婚,便向女儿张口就要二十万,好像她在大城市上班,赚钱多就应该的一样。女儿不同意,父母就拿生养她,供她读书那一套来压她。最让人难过的是,同样身为女子的姐姐,也站在父母那边,认为她应该给。那个春节,大概是她过得最冷的一个吧。
其实朋友的感受我多多少少能体会到。我和她家庭类似,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体谅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记得初中升高中,因为想考私立高中,所以打算放弃学校给出的免学费的交换条件。走出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觉得对父母很抱歉,哭着和母亲说对不起。后来,最终因为心里的愧疚,还是放弃了私立高中,答应了学校的条件。再后来,就学会了什么都尽量自己扛,尽自己的能力去面对许多许多。有次聊天的时候母亲说,你就是什么都放在心里面,也不跟我们说。我对她笑笑,没有反驳。
环顾了我身边的女性朋友,好像大多也如此,一个人独立自主,仿佛什么都可以自己干。印象深刻的是朋友W,怀孕的时候老公出差,她就一个人上班,下班,还踩着凳子换灯泡,幸好最后没事。现在在杭州定居下来,有两个可爱的儿子,还算圆满。
女子出嫁,再回娘家就已经是客人了,所以才有那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于这句话的体会,是在姐姐出嫁之后。姐姐出嫁那天,我没有去送她,也没有下楼,只是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听着楼下的热闹喧嚣,看着那个人抱着姐姐走远,心里却并不觉得开心。十几年后的今年年初,姐姐和姐夫吵架,不愿意回娘家,怕影响不好,也没其他地方去,只能把车停在街上,坐在车里给我打电话。我听着电话里姐姐的声音,为她感到难过。我不明白,为什么相处十余年的夫妻,还能吵架吵成这个样子。后来,再见到姐夫,也不愿意搭理他。
大概是受这件事的影响吧,觉得还是要有个自己的小房子。以后吵架了,至少还有个去处。以前其实并不觉得房子有多重要,记得大学有一次,去一个认识的姐姐家里参观,还没装修的毛坯房,她却很开心地跟我讲这里要摆一个什么,那里要摆一个什么,那时候不懂她的开心,现在却能理解了。有个自己的窝,就有个归处。这个年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买房,是因为她们开始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并不是说不期待爱情,不相信爱情,而是,在爱你之前,我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在成为你的妻子之前,我首先要成为我自己。就像舒婷的那首诗里说的,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以前总希望有人能在下雨的时候撑起一把伞,后来学会了在办公室放一把,自己住处放一把,无论怎样,下雨不慌。身边的女孩子,都很好,自己可以撑起一方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