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高连奎提出的一百个经济学原创概念(二)
36、内源性通胀与外源性通胀
内源性通胀是因经济内部自身因素引起的通胀,一般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导致的,经济正常增长,劳动价格升高可以推动通胀,这属于“劳动生产率通胀”,经济过热时,需求过大可以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两者都是由经济增长引起。中国经济的通胀主要是这类通胀。
外源性通胀是由经济外部因素导致的通胀,比如因为天气、战争、基础原料短期、内部货币超发、外国货币外溢等非经济自身因素导致的通胀,美国的“滞胀”是典型的外源性通胀,2009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通胀也带有外源性通胀的特征。
37、劳动生产率通胀(内源性通胀的“自然通胀率”)
经济发展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推动工资的上涨,工资的上涨导致劳动价格的升高,劳动价格的升高会推动商品价格的升高,形成通胀,这种从根本上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通胀可以称为“劳动生产率通胀”。这种通胀属于自然通胀,与货币因素无关。但劳动生产率通胀的通胀率并不等于劳动价格增长率,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劳动。但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出现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这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现象。
38、“火山型”经济与“温泉型”经济
火山型经济是经济增长以长时间休眠与短时间爆发相相结合的经济,就犹如火山一样,可能大部分时间是休眠的,但短时间会爆发一次。温泉型经济则是经济内部的能量缓慢、匀速的释放的经济类型,就犹如温泉一样,温泉型经济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火山型经济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如果政府没有经济调控,经济就会像火山一样,经过调控的经济就像温泉一样。
39、管理经济的“放风筝”理论
管理经济如同放风筝,不能任其随风飘舞,这样反而飞不起来,飞起来也飞不高,应该有拉有放,风筝才可以飞上天,拉与放就是充分运用自然力量的过程。拉是调整方向,积蓄能量,放是能量释放,每次拉都是一次调整,每次放都是一次提升。有节奏的拉与放,才可以让风筝飞的平稳。
40、宏观经济风险理论(经济的三周期三风险理论)
企业发展一般会面临着微观产业周期、宏观经济周期和人为货币调控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分别对应这不同的风险,其中微观产业周期对应的风险是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宏观经济周期的本质是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人为货币调控是政府调控给企业带来的是金融风险。一般企业家只能预测自身产业周期的风险,而对来自宏观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风险一无所知,而后两者才是导致企业出现危机最常见的因素,精准调控理论就是帮助企业解除后两种风险。
41 、弗里德曼批判
弗里德曼在进行货币研究时存在四大缺陷,这四大缺陷导致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一,弗里德曼研究美国货币史,但不研究利率这一重要的货币现象。第二,弗里德曼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第三,弗里德曼在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时,指出通胀是因为投资过度造成的,后来却没有从投资的角度总结和认识通胀,而是又将其归结为货币政策。第四,弗里德曼研究货币发行问题,却不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才是决定市场上需要多少货币的关键因素。总之,弗里德曼虽然写了一本厚厚的《美国货币史》,但研究的只是货币金融的皮毛,并没有将货币金融学向前推进多少,反而是倒退回了货币数量论。只研究货币数量,不研究货币利率;只研究货币发行,不研究货币运行;只研究货币,不研究金融的狭窄研究视野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会存在缺陷。
42、零利率与金融机构“激励不兼容”理论
弗里德曼将美国大萧条归结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并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拯救经济危机,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金融机构的“激励兼容”。因为货币并不能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必须经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是需要激励的。如果不考虑金融机构的激励,单纯地通过降低利率来放松货币,会导致基础货币上升与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同时出现的现象,并不能真正拯救经济危机,也不能达到真正放松货币的目的。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存在重大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金融机构的激励问题,导致货币并不能有效地服务金融实体经济。
43、利率的“指挥棒”效应
利率“指挥棒效应”是指利率的高低可以指挥资本的流向,对微观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利率指挥棒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利率可以让大型企业因融资容易而快速扩张,中小企业因融资困境而陷入萎缩;提高利率可以让国企因为融资容易而快速扩张,民营企业陷入萎缩;提高利率可以让依赖股权融资的创业企业快速扩张,依赖债权融资的传统企业变得萎缩;提高利率可以使民众倾向于投资,而在消费方面的需求下降。降低利率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利率政策可以引发微观经济多方面的变动。
44、货币供给函数
货币供给取决于货币数量,金融机构的发达程度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货币政策的松紧主要是存款准备金政策,这决定了市场上会出现多少货币。货币发行必须要通过金融机构才能进入经济内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货币的供给能力,有了货币,有了金融市场,还需要金融机构去积极的拓展业务,因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货币数量=F(基础货币数量,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金融机构积极性)
45、黄金货币利率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利率越低越好,甚至将零利率当做最好的货币政策。但经过我的分析,货币利率越低,民众储蓄和投资的意愿越差,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越差,利率太高则损坏实体企业的利润。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货币利率,在实行这个利率时,既可以保证金融的活跃,又不至于过度损坏实体经济的利润,这个利率就是黄金货币利率,也可以成为货币利率的黄金分割点。黄金货币利率点是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与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最佳结合点。黄金货币利率分割点也应该是货币利率指挥棒“指挥”的最好的时候,在微观经济中也达到最优状态。
46、货币政策执行中的“拧紧螺丝松半圈”理论
因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所以如果要达到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货币当局往往会在短期内频频加码货币政策,就必然会出现“超调”现象,货币政策超调就是货币紧缩过度。因此当货币紧缩效应达到目标时,应该再适度放松一下货币政策,才可以避免出现过度紧缩,以及避免过度紧缩对经济的危害。这是借鉴的工科中的拧螺丝原理,这是一种比喻,就像亚当斯密将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当然在货币放松过程中,当货币放松的调控效应显现时也应该在适度的收缩一下货币。
47、利率版拉弗曲线
利率与税率一样,过高,过低都不好,高利率和低利率都是危害经济增长的,只有中间的某个利率才是对经济增长最有利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针对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绘出一个与拉弗曲线一样的利率版拉弗曲线。
48、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效应”与“激励不相容效应”
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到金融机构作为货币传导渠道的激励相容问题。金融机构的激励与央行利率成正比,央行利率越高,市场利率越高,金融机构获利的可能性越大,激励也就越大,这种央行高利率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相容效应”。相反,央行利率越低,
市场利率越低,金融机构获得的激励也就越低,货币流通速度也就越低,我们将这种央行货币利率太低,对金融机构不利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央行利率与金融机构的“激励不相容效应”。
49、货币失灵
货币失灵是指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政策实行之后,不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投资起到促进作用的经济现象,货币失灵的根源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机构出现了激励不相容效应。
50、单一财政理论(精准财政调控通胀理论)
根据我的内源性通胀理论理论,通胀与通缩只是经济增长与衰退的货币化表现而已,只要控制好了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通胀与通缩,而且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依靠对投资增速的控制来实现。财政调控既可以控制通胀,也可以调控经济周期,因此在这两个最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上,都可以通过财政调控实现,而不用货币调控,因此我们称之为“单一财政调控”。单一财政调控取代的是货币政策调控,认为传统货币调控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以来系统性风险高度聚集的现代经济,财政调控也可在民众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平衡,避免对金融企业、实体企业或金融投资人产生巨大的调控冲击,而经济危机的冲击往往对经济个体来说都是致命的,而且与他们的经济能力无关,属于不可抗力。财政调控属于“无感”调控。
51、“痛感调控”与“无感调控”
“痛感调控”是指政府通过给企业与民众造成痛苦的方式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比如货币调控就是典型的“痛感调控”,货币当局通过货币紧缩,提高利率,让企业感觉高利率的痛苦,然后被迫缩减投资,以达到调控的目的。“通感调控”是一种惩罚式调控,必须让社会感觉到痛感,才可以使企业和民众的经济行为发生改变,经济才可以达到调控目标。
“无感调控”是指在经济调控过程中,不以给企业和民众造成痛苦为代价。“无感调控”不试图改变企业和民众的经济行为,而是通过改变政府的行为达到调控目标。“无感调控”主张经济调控应该不引起新的经济波动,不引起资本的紧缩,让民众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政府的经济调控目标。我在书中提出的通过“调整政府投资规模”来调控通胀和经济增速的调控方式就是“无感调控”。“无感调控”一般是采用政府财政手段,而非货币手段。
52、“无波动增长”与“精准调控”
无波动增长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任何波动,既无来自经济周期的波动,也无经济调控带来的波动。无波动增长需要“精准调控”才可以实现。
53、“通胀-增长”第一定律
“通胀-增长定律”是说明通胀与增长关系的理论,其中第一定律是“经济有增长就必然有通胀”,经济增长越高,通胀越高,这其实背后的理论就是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和经济过热性通胀理论。
54、“通胀-增长”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是,在没有市场短缺的情况下,没有增长就无法形成通胀,要想形成通胀,就必须先有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要想走出通缩,必须形成有效增长。
55、产品“年化利润率”与企业“信贷承受力”理论
企业的年化利润率=企业产品利润率*年周转次数。目前经济学或财务学中尚无企业的“年化利润率”这个指标,但这个指标从理论上判断一个生意可行不可行,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56、企业信贷承受力指标
评价一个企业的信贷款承受力,主要看其企业年化利润率与贷款利率之比,这也应该成为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一个关键指标,即企业信贷承受力=(企业年化利润率/贷款利率)
56、高连奎版经济周期“五阶段”理论
传统经济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过热、衰退、萧条几个阶段。我认为经济周期应该增加一个“过热”阶段,经济萧条是前奏就是“过热”,一般情况下经济周期的过热阶段是明显的,这种过热有时表现为投资过热,有时表现为资本市场过热,都是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的,这种过热不是繁荣的表现,与经济繁荣不同,是一个独特的经济阶段。因此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增加这个阶段是合适的。在一般比较小型的经济危机中,衰退与萧条两个阶段有时可以合并,因为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会发生陷入萧条,而没有一个明显的衰退过程。而大型的,深度的经济危机则会先有一个衰退期,衰退后经济再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萧条期。
57、经济危机时“优秀企业率先淘汰”理论
经济危机淘汰的往往是比较优秀的企业,因为经济危机爆发时往往都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崩溃,这时金融机构都会收缩贷款规模,而优秀的企业一般金融杠杆比一般的企业更大,所以优秀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危机的冲击,更容易发生倒闭,所以每次经济危机都会听到一些巨型企业倒闭的消息。但这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支柱,所以避免这些企业受到经济危机冲击也很重要。
58、股票市场“时差”理论(提前效应与滞后效应)
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几乎没有准确的时候,这是因为会有时差。股票的上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政策刺激,一个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政策刺激型的股票上涨往往体现为提前效应,经济基本面支持的股票上涨主要体现为滞后效应。很多政策刚一公布,还没等实施,股票就马上反应,这主要就是提前效应。而经济基本面支持的牛市往往是经济繁荣期的末期才会出现,这就是滞后效应。
59、经济压制理论
经济压制理论是一种产业发展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压制关系来洞察产业发展规律,从而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的经济学。
60、产业链压制
产业链压制是指整个产业链上一部分产品的供应不足会对上下游其他产品的生产造成影响的经济现象。这种压制又可以分为供给压制和需求压制两类。
61、供给压制
在一个产业链上,上游产品供应不足对下游生产产品造成的压制称为供给压制。
62、需求压制
在一个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供应不足对上游产品造成的压制称为需求压制,如房地产的减速对建筑材料行业产生需求压制,电力短缺会对依靠电力的企业产生供给压制。
63、生产要素压制
生产要素压制主要表现为一些基础性生产要素的短缺,对依赖于这些行业的产业发展造成的压制。如农业、石油、钢铁、电力等基础生产要素的供应不足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影响。
64、公共产品压制
因为很多私人产品的供给是依赖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果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对于依赖于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私人产品的供应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公路供给不足,可以对汽车的供给形成压制。
65、投资带动乘数
投资带动乘数是指一个产业的投资对与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行业的投资带动程度,投资带动乘数最高的行业应该是重点发展的行业,研究投资带动乘数是为了筛选出投资带动力最大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66、核心—外围产业理论
核心产业是指投资带动乘数非常高的产业,外围产业是指在核心产业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产业。例如,高铁是核心产业,高铁站旁边兴建起来的产业新城就是其带动起来的外围产业;高速公路是核心产业,那么高速公路出口兴建的产业园区就是其外围产业;地铁是核心产业,地铁口兴建起的众多楼盘、购物广场就是在其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外围产业。
67、产业秩序理论
产业内部是存在自然秩序的,经济发展只能按照产业的自然秩序发展,产业才能发展起来,产业发展必须有先有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必须遵照这种秩序,而不能打乱这种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顺序是先发展重化工业,再发展农业,最后发展轻工业。
68、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不可逆性”
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发挥作用的,其促进作用具有不可逆性。这是因为:第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改善经济效率的作用是不可逆的,经济效率一旦提高,就不可能再降低;第二,政府在产业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产业产出也是不可逆的,如政府修建的核电、大型水电、南水北调、高铁、特高压输电等项目一旦投产就会常年发挥作用,投产后一旦有了产出,就会构成经济的一部分,不会再消失;第三,政府投资还存在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会在政府投资完成之后发挥作用,而且持续很久,也不会消失。因此政府大部分投资都具有不可逆性,不仅不可逆,而且政府投资的是带动效应非常强的行业,往往还容易导致经济过热,因此认为政府投资不可持续的观点是不靠谱的。
节选自高连奎新著《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高连奎的经济学理论由六大理论体系,52个经济学创新,100个原创经济学概念组成,六大理论体系分别是新财税经学、平衡经济学原理、精准财政调控理论、产业压制理论、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和市场核心失灵理论,高连奎是中国本土经济学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