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途记089- 墨茗琦妙书斋学画有感
学画途记089- 墨茗琦妙书斋学画有感
20200616,画山水一般画一遍两遍画面淡雅,但是为什么还是要一直皴,皴出厚度和质感呢?有时候皴的多了,本来挺干净的画反而变得黑乎乎不好看。炒蛋的时候我想了想这个问题,突然有些明白。头道皴好比初生之婴儿,没有一个婴儿不是单纯天真的。道道皴好比一段段人生路,难得是历经人生悲欢,还保持这种单纯天真。大师们皴十遍百遍,画面还透着的光,就是这种单纯天真。苍厚中的美,它和一个满脸沟壑的老人露出孩童般微笑的美是极类似的。所以不到岁数,哪怕同样皴擦百遍,也画不出那种苍厚。结论是:继续画呗,守得住其中的光,三十岁皴三十岁的感觉,一百岁皴一百岁的味道,怕啥。
20200815,又及:墨太浓则线易突兀。层层而浓,则不显。

20210329,最近学画八大的鸟,才发现非但是山水叠加难,写意时浓浓淡淡破来破去,也难…
20200620,我突然能看出啥是扁平的线条了:D-20210302补充一个例子。

20210329,立体不立体的线条也能看出来的。
左边这条虽然墨色也分开了,但是是平的,右边这个是立体的。


20200701,笔法如大象。学字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摸到他以为的大象…但是“真相只有一个”。收集尽可能多的角度,说不定哪天开了慧眼,就能看到大象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习是次要的,复明才是主要的。这是两条道路,学习的书多,要复明怎么做呢?
20200702,果然是“笔笔断,笔笔连”,图1-3都是一笔写出:锋面收束时间、运笔轨迹、铺锋时机和转向,决定了笔画的最终形态💪



20200711,笔画之毛,非笔根过处不能得?
(后记20200809,非笔根,乃使转锋尖所出贼毫。)

20200717,突然想明白了:1. 起收笔是技法,也是为了让笔锋能中锋前行/恢复中锋的手段,目的是中锋。2. 在起收笔那些炸毛没有搞清楚怎么爆出来的情况下,我仍可以继续练习中锋的线条。3.起收如花甲的壳,壳子漂亮固然可以增加食欲,重要的,还是花甲里头的肉要够厚啊!
趯锋前行,非一日之功。咬到纸了,走起来,才能贴合有涩进感,用的了力,线条才能稳而实。





20200809,喜欢用2.0*0.6纯羊毫“以白写黑”。它的锋颖过半,下纸是柔弱无骨,非常软的好笔。写自告身原大也可以,有些费劲,缩小一号好些。
最大的问题是,用纯羊毫,没有狼毫那种杀入纸张的感觉。只偶尔几笔可得。是因为我笔力太弱,还是因为工具使然?亦或需要大一号的纯羊?
之前的舆论都说纯羊练习笔力,可行不?
市面上也有类似狼毫弹性且尖锐的羊,但我觉得,如果追那种手感,不如直接买狼。
因为喜欢纯羊的手感,期望能用羊也写好字。
目前能想到用羊毫的好处,是必须要回锋,锋才能正,对学习驾驭笔锋,是个好工具。再探索。


20200820,怪不得那时妄图临摹早春图老觉得无从下笔,笔画融在画中,挑不出来。而后面近一些的作品,更好临摹一些,线能看清楚。
一味求看不清,便是门也摸不到。所以那时前辈们才苦劝先明清啊…泳池里都游的气喘吁吁,又哪能去挑战横渡太平洋…


20200821,笔走龙蛇,说的是绞锋走啊走的感觉?
20200825,微博刘沐白老师捺划笔法分享读后感:每个笔划都有多种写法,不同的用笔手法带来不同的笔画面貌。如只沉浸在自己的单一用笔习惯里,则书写的文字面貌也是单一的。笔法若分十八般兵器,长枪如何会嘲笑大刀,各法有各法的妙处啊。多看多学才能摆脱单一面貌。丰富,才能耐看。
20200918,试纸时临摹吴镇的中山图,挫败感爆棚。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以为它简单。寒假试宁化竹纸也试着画了画。这次再在电脑上看到高清图,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是看上去寥寥数笔,不用什么力气的感觉,但是那山的纵深感和那种气息…让我觉得自己在画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吴镇心中有山,我没有。
20201105,最近能看出一些用笔的无力和浮滑,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种折磨,因为我画或者写的线条质量大部分是无力+浮滑。是笔吃不住纸,直接划过纸面的结果。
我也明白了画画的确是个体力活,像是唱歌,气要运着、提着,不能松懈,一松就垮了。
所以前辈们说行笔要慢,慢才能稳,才能吃进去纸,注入力气。运笔时是需要极度精神集中的。
这个鸟的眼睛和嘴就是划拉划拉松垮垮的典范。

20210107,这两天用打印的A4自制描红纸重新写峄山,最大的感受不是笔好不好用,而是纸滑溜溜,下笔容易留不住。要起笔非常认真,真正对了才能感受到那个摩擦感,不然一泄气就滑过去了。那天听旅行小麦老师讲白描线条,说起他现在常拿起打印纸练习,心中有些不解。今早听黄宾虹的画论中有句:如虫子咬木头。心中有感,有笔力者,万物可“咬”,光滑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笔力,咬不住。每一点都咬住了,线条可成。
20210111,学水仙有感:学画应该先学白描,将对象的形态铭记于心,再画写意,方能做到心中有数。

20210122,最近对拨镫法有所体悟。行笔正确的方式还在摸索,但是有一个是肯定错的,就是起笔以后用拖的方式写笔画。以前我以为拖是错的,推是对的。现在我觉得拖和推都是错的。
画山水很多老师的视频都说要起笔动作,哪怕是空中带这个笔意的。这个同样适合书法。应该多看看清代的生宣画,也许能觅得一些踪迹。
下面那个横类似趯锋。

以前觉得黄简老师讲的那个圈了一圈的勾的写法不对,太繁复,今儿再看,其实应该如此。不是圈,而是各种起收笔的叠加成的路径。

20210127,去深圳办事自我禁闭的两日把这两本书读完了,结合最近自己的用笔问题,有很多启发。而归结起来,不过是:如印印泥,如锥画沙。
这个阶段我对这两句的理解是:印印泥是说的上下弹而起笔的动作,而锥画沙是说的行笔。无论是不是对的,每有会意,仍喜不自禁。心中顿扫郁闷之气,一片敞亮。



20210204,提笔调锋…没有捻管,我转过来了啊ヽ(゚Д゚)ノ


20210209,看阴天天空,用墨用色当遵此法。

20210227,条件限制,寒假在老家主要写字,回来以后一直奔波,今天恢复性训练涂抹下。继续寒假前的加胶试验,还是各种好玩。用墨之道,在水、在胶、在淋漓。
水墨之趣,在于玩。
无不可用之墨,唯不可用之手:把同一块墨那种“干巴巴的素描色质感”变成“发散的毛线团”还是蛮有成就感的[胜利]






20210406,看似简单的用笔更需要用笔的连绵不断。这个不单单是气韵贯通的需要,也是墨色调和的需要。连贯则墨色才能浑然。


另:用长锋羊毫一段时间了,突然用正常羊毫会觉得:“好好写”…


20210412,对于画者来说,画的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画的开不开心才是。而开心的基础是,有可以画的东西,无论是实物、臆想还是临摹🤗





20210417,那天读 卢沉论水墨画(ISBN 7-5308-0161-1/J155)说道木刻作品能更好地体现纯粹线描的艺术魅力。想起之前做自己墨模设计时,其实雕版师傅要求的也是:“用线表现”。就又想找陈老莲的水浒叶子来看。拿出来翻的时候看到扉页,莞尔一笑:竟然是一年前的今天*2020年4月17日购入的。可以一记。


20210419,张珺老师的专辑久不更新,只好回去听他以前的旧节目。有一节说道齐白石老人当年画虾和螃蟹都是每日开笔的热身动作,画几张笔墨顺了才开始创作。顿时释怀自己临摹八大小鸟们快一个月的负罪感(为什么日课开始时我都喜欢画这几个),也是一种热身啊。师出有名,又没有画厌,可以坚定地画下去。
20210508, 我还来不及“熟”,却已经“俗”了。执着地按这么一点点固有的方法去画,是有问题的。 我想停下多看看。
(https://www.douban.com/note/795764237/ & https://www.douban.com/note/799644479/)
20210616,宿几日墨汁+日星七十周年特皮,摇曳、仿松的枝条实在是太难画了。
按阿城对唐诺尽头的推荐中,一段对树的话来说:“一株大树,并非是逻辑的图形化,或逻辑的抽象演绎,它自有其随意生长的必然。对,随意与必然。你很难对一个枝杈说,为什么不再往前或向左一点点呢?”
画树的精华被阿城老师说透了:“随意与必然”。


20210618,之前画过一个牡丹感觉背面比正面好看。今天画这个达摩也是这种感觉。我之前以为是用墨太重,色太浓的缘故。今天看这个达摩,应该还有用墨不够干净、深浅墨色不够融合对比太过鲜明的关系。


20210708,早上看到蜀素帖路不拾遗四个字,路的足字边,感觉用笔太妙,无起无止。刚开始我以为是从左到右,后面我认为是从右到左?
感慨如果没有这等神妙、变化万千的笔法,画出来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看的呢…怪不得米芾画也好看…
如果只练习峄山,沉稳厚,总是缺少灵动变化,峄山是基础,行草不可不学。


20210712,如果不是一直中锋用笔的那种写字应该是比画画更费笔的存在。笔锋不停地打开和聚拢,好比一个人不停地劈叉再跳起来站立,消耗的能量也大许多。视觉冲击力也大很多。



20210730,,很多那种尖锐,自然转折的笔画,真的硬一些的毫才能毫不费力地做到。用沈氏笔庄特制兼毫有感。我对羊毫的喜好是不是一直执念?



20210730,嘟嘟看我临摹鸟兽戏画丙卷没画好,说了下面这段话。一语中的。知道画坏,才会画坏。


20210730,生纸可淡破浓,熟纸可浓破淡。
嘟嘟的梅山古纸浓破淡:

嘟嘟的18红星特皮玄明特浓淡破浓:



哒哒的18红星特皮玄明特浓互破:


20210817,阳台夜晚幽暗,画时反而不用斤斤计较这笔效果如何,那笔清不清透,倒是画的畅快淋漓。




20210819,这几日读潘天寿论艺的一些文章,对厚和薄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得一味厚重老辣,花儿的花瓣就需要轻盈柔软的质地。而山水当然是层层叠叠,有山的厚重感为佳。
薄纸薄用,厚纸厚用,各得其所。


20210917,前天画东西老是使不上劲儿,气的直想用指头戳着纸画~后来用指沾墨试了试,也很不容易,蓄墨能力不足,指头虽然比毛笔硬,不会用,仍然划拉不出好质感的线条。前辈们当时开始用指头作画时,是否也是来自于这么一个“我和笔合二为一,且笔尖如杵”的念头呢?
20211008,我本来是看了天津美术馆的画以后,觉得大部分画的技法比较简单,希望去天津博物馆看一些“老东西”来感受那种更“精致”的技法带来的美感。可是看完我有些失望,包括龚半千的作品,那么好,那么真实地就在我面前,我却喜欢不起来。后面有他儿子龚柱的作品,和他一样的风格。。。他说那是“出蓝竞爽”。在我看来千篇一律,技法的使用是之前看到的画不能比的,却让人昏昏欲睡,他们想表达什么?画面的唯一性是什么?画面想和观者共鸣的东西是什么?山林归隐之意应该也有很多表达方式,这种暮气沉沉和同质化又是什么呢?
对比之下,我反而觉得天津美术馆的那些画更生机勃勃一些。整体和局部,到底要关注什么呢?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把局部加强,让局部说出画者要说的话呢?每幅画是不是可以喊出不一样的声音?
我想我喜爱那些画,喜爱那些墨色的变化,笔的运用,但是我更喜欢的,是那个躲在画背后的,推动画者画出那些画的灵光一现的瞬间吧。没有光的画,有技法,也是无趣的。
画,需要的是,生趣。
20211009,临摹昨日看的孙伯翔老师展览中“心”字有感:
用笔如出拳,四面八方,又回来。
练字如练拳,一个字打一趟下来,那几个招式有问题,写的人,心里都知道。
不能糊弄,得打通了,整套拳才能甩起来。


20211010,前几日看展后,我原有的一些老观念被打破。原来书画是没有规矩的,没有一定谁的好,没有一定就是前代人的更吸引人。可是书画的规矩又早被 谢赫 说尽了:“气韵生动”,除了这个,还有什么能打动人呢。。。
20211017, 我自己知道自己画画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总是没有画完”。也就是画的差不多了,就不敢在下笔了,放在那里没有收拾。“收拾”也是需要练习的,如果不练习,不收拾,整个画面就不容易统一,没有重点,也是要不得的。
画画这个东西比如是做玫瑰精油,第一个阶段选种子播种,第二个阶段种子发芽抽条开花,第三个阶段是采花,第四个阶段是提炼精油。我现在还在播种,苗子还没有抽出来的阶段。大师们属于很多到了开花和采花的阶段。名垂青史的大师就是老天垂怜,到提炼出精油的阶段。
一个东西很难,会让你觉得这辈子未必有机会玩出什么东西。但是快乐的是,可以一直泡在里头,也不会觉得无聊。
20211022,前几天看到微博有人去了邢少臣老师的画展,那个人抱怨里头的东西都是古人画过的,问什么不画点新的东西?
我看了以后觉得对,又觉得不对。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事情。今天早上看阳光下的双色海棠果时,有了一个答案。
这应该是老瓶装新酒或者是新瓶装老酒的问题,重点在酒,不在瓶子。
人可以画的东西很多,但是住在城市里的人可以画的东西却不是特别多。因为城市中的活物品种是受过挑选的,都是受控的,不过是人、狗、猫、少量昆虫、花草树木等。但是哪怕是这些可控的活物中,也是有无穷的生机可以感染到人。都是一种活物(比如猫),可以有一万种画法。如果是一种新的画法,画出新的味道,这个画者对这只猫的感受,那么这个老瓶子(猫的物象)里头,装的便是新酒(这个画家对猫的物象的自己的解读)。下面两张都是邢老师画的猫,装了两种不同味道的“酒”,这难道不算是新吗?
多去采风是好的,却不能为了采风而采风。我想画画的重点不是一直去挑选新的,没画过的东西,而是借助画者有共鸣的物象,去表达画者受到的共鸣,把这个共鸣融在画里。
画者应该投注的关键点是提高画者对事物的感受力。而所谓多读书,多出去走,作用都在于此。内心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感受会更多、更细腻&更与众不同,画出来的东西也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正如William Blake在《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诗中所说: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沙一世界) And heaven in a wild flower,(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rm of your hand,(握无穷于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刹那即永恒)


20211031,上周我有些对国画二维、三维、四维表现的想法,说不太清楚啦,好像既是二维也是三维,更是四维,甚至更高维度。它可以变身成各种维度,每种形式都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今天画姜母,对用色也是这种感觉,姜母上的芽是绿色的,理论上从视觉上看是最重的颜色,但是如果画成黑的,反而很沉重,表现不出芽那种朝气和青春的感觉。如果只是用明暗、光影、三维度的思路去表现,那不是中国画的味道。
这也有些像上次我画月季时的疑惑,到底叶子是深色还是花是深色,到底是前面是深色还是后面是深色?到底应该安排哪里淡那里浓,哪里干哪里湿呢?
这次我的感觉就像是下面这个姜母的芽头。浓淡干湿、乃至颜色的安排是读画时候看的,学习前人技法时才研究的。自己写生或者作画时,下笔前不可在脑中有浓淡干湿的安排,心中对这个芽头有感觉的时候,下笔去画而已。不可重复,独一无二。


20211102,早餐吃饭听fly me to the moon 突然有些明白临摹古画的意义。比如爵士乐,后头的人再唱也唱不过爵士乐最繁荣时期的阿姆斯特丹等那一波大师,但是后头还有没有人唱爵士呢?他们会不会因为唱不过就不唱了呢?不会,还是很多人唱,很多人喜欢这个风格,很多人带着自己那个时代的特点翻唱爵士的经典作品向大师致敬。
致敬归致敬,毕竟不是原创。后头新的爵士经典曲目就出来少了,甚至没有了。
也不是说后头的就不好,后头的人创造了自己新的经典,比如电音,比如嘻哈,又成了后面人的经典。
如此代代叠加,才造成了文化的厚度。
欣赏前人并不落伍,推陈出新也不跳脱。两者并行不悖。

20211228, 我好像明白“妍”是什么了。它和“开”真的也是有一中必然的联系,好像花儿们,最美的时刻是开放的时刻,开到最盛的时刻,也是抛物线的顶点。水仙的叶子们开始伏倒的时候也是它们即将衰败的时候,就是这个时间点,生命的美,全部绽放出来了。 美是多元的。妍美的境界,需要开放,需要积累到一个点,才能爆发。这种美很珍贵,也很耐人回味。画的时候,人也变得随它安静了下来。
质地不同需要不同的用笔和表达方式,这个在从山水转过来画鸟兽的衣纹和水仙的,有很直观的感觉。当然你可以说我就要画那种硬邦邦的线条,不然怎么表现我笔下千斤之力?我也慢慢有些感觉到一招鲜,不能吃遍天。比如说话小声,并不代表话的内容是没有力量的。重要的永远是内容本身和一种适合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