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人物
关于项羽这个人不知为什么我先天带有一些偏见。尽管各类文艺作品对他都十分友好,基本是以帅哥英雄的形象出现,且与虞姬还有一段旷世虐恋,不像刘邦的形象,好像总是显得狡黠猥琐。而我对项羽的印象一直处于模糊且偏负面那端。可能心底里总还有一些成王败寇的偏见,觉得他有勇无谋,目光短浅。
《史记》作为一本成书于汉的史书,倒是很客观地对项羽的历史地位做了阐述。项羽大概是唯一一位没有称帝但列入《本纪》中的人物。可见汉朝基本认可项羽是汉承接秦的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叫过渡人物也好,我更愿意称之为枢纽人物。
饶胜文对于项羽的解读对我提高对项羽的认识很有帮助。
放在当时的情境之下,项羽不称帝,或许并非他不想,而是不能。尽管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但这个放在现代人看来很有反叛精神的反问句,在当时,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如果王权的血统权威被颠覆,那以什么作为新的标准?武力的争夺势必带来一轮新的混战,再加上陈胜吴广很快被镇压,似乎反证了这句话的答案,王侯将相大概还是要考虑“种”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即便项羽在巨鹿之后一战成名,作为楚将的他也不敢贸然称帝,而是把楚怀王供出来当义帝,自己称了一个西楚霸王。这种机制既解决了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保障了军阀集团的成果,同时也安抚了遗老遗少所代表的民众的心。不得不说,这个制度的设计在当时也是非常巧妙的。
只是可惜这个机制本身就是一种短期的平衡安排。就好像华山论剑之后武林推举了一个武功第一的门派作为盟主,可是一旦有新的高手出现,这个盟主地位就很容易被打破。个人认为项羽的“楚地”情节束缚了他的格局,成功之后不能荣归故里就相当于锦衣夜行,说明项羽的还缺少“天下”的世界观。此外,个人认为项羽还有两个致命的缺陷所在:一是我执太深,把“楚”和“非楚”对立了起来,比如坑杀二十万秦军,似乎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决策判断;二是对于义帝的先立后杀,似乎也从侧面反映出项羽“天下观”的缺乏,反倒是给了刘邦一个起兵的正当理由。
有很多人的失败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但他却是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重要一环。秦汉大一统的承接在历史的当口无法顺利完成,必须要经过项羽这一轮破,才能真正立起来。从这点来说,对于建立中国汉以后近两千年统多于分的格局,项羽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值得司马光将他列入《本纪》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