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要现在来写狂人日记,某昆仲君将会在日记中写些什么?
首发于公众号:JijuxieDn
很久不围观热点事件了,围观来围观去都只能一声哀叹
哀叹得多了,也就觉得无趣没劲了
无趣不是因为悲剧的发生,而是因为局中人被训导着忽视悲剧的存在
看破不说破,说破不点破,点破不戳破
这两天缪可馨这个名字时不时出现在眼前,忍不住要围观一下
因为,她还只是个孩子
大人深陷悲剧泥潭终究都是咎由自取,活该他忍、痛、扛、挣扎
但殃及小孩,就跨越了人兽的界限

缪可馨是一个正在读五年级的小女孩
花骨朵一样的生命却只被一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的命题作文给逼死了
在作文里,缪可馨复述完故事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在呵护她茁壮成长的园丁袁老师眼里,这篇作文简直一无是处
袁老师朱笔一画,用审阅标记符删除了很多词句
或许在他这个园丁的标准里,一篇好的文章不应该出现这些词句
唐僧师徒不应该“又累又渴”。白骨精不应该“美若天仙”。白骨精抓唐僧不应该是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太功利了
而这些词句恰恰是书中原文
删掉这些“不雅的”、与人物形象“不对应的”定语后
袁老师朱笔一挥,把缪可馨的感想圈出来,在作文纸的顶端洋洋洒洒写下五个朱批大字:
传递正能量


缪可馨只是个读五年级的孩子,正是靠本能活着的年纪,正是学着分辨是非的初级阶段,正是脑子里开始有困惑的时候,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正能量?
况且这只是一篇普通的个人读后感,感受到什么便写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按袁老师标准,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读法,只能产生一种感悟
袁老师是个园丁,一个流水线上的园丁,按照生产机器的流程呵护花朵,差异越小越好
这样的园丁越来越多了,他们也是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
然而让他的五年级的学生要“传递正能量”的袁老师,他所做的事情却并不正能量
据家长描述的课堂模样,袁老师“批评她写得不好,全是负能量,批评了一节课,然后罚她再写2篇作文”,另外,“好几个小朋友都要叫重写的,老师打了她一巴掌,下了课就跳下去了”。
园丁袁老师并没有正能量行为能力
而要求制造正能量的校方、一直在吃正能量的学生同样没有正能量行为能力
缪可馨跳下去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学生,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他们回答不知道
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袁老师选择“不知道”,几十个学生也选择了“不知道”
袁老师有没有在教学之外开补习班?不知道,因为教育部门明文规定教师不能办补习班
缪可馨没有参加袁老师的补习班,袁老师有没有可能因此携私排挤?不知道
校方对这事的态度是什么?态度上是重视的,行为上不知道
从缪可馨跳下到被送到殡仪馆,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
缪可馨事件在这群正能量制造者、正能量传递着和正能量食客的编织下
随着一个五彩斑斓的生命泡沫的破裂而变成了一个空白,没有任何痕迹
没有检讨,没有反思,没有讨论,没有责任
直到下一个悲剧泡沫飘荡其间
不知道为什么,正能量一点一点堆砌起来,最后却成了一个最具负能量的怪物
正能量在人间横行,负能量将在何处肆虐?
大概是在缪可馨者的心里吧,盘旋日久,化作纵身一跃的勇气
这件事过去若干年后,袁老师会怎么回想这件事情?这个课堂上的几十个孩子长大后,他们又会如何回想这件事情?他们会愧疚吗?或许不会吧,他们更愿意遗忘
钱钟书在干校六记的小引中写道: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
长此以往,这里将是怎么的畸形人间世?估计过不了多久就有吃人的正能量了,我们及我们的下一辈正当其时
如果L迅生活在现代,他要再写一部狂人日记,他会写些什么?
或许,某昆仲君记在日记里的将不再是“吃人的礼教”,而是“吃人的正能量”吧
大概,这本日记的第十三章,他还是会这样写: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