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逆行的代价——为徐若瑄写真的搜集暂作结
这是一个结,概括了前几篇日记的内容,谈了一些感想,做了一些交代。
像我这样懦弱的人 凡事都要留几分 怎么曾经也会为了谁 想过奋不顾身 ——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

初寻
在第一篇日记里,我写过缘由。之前在一个盗版老电影的网站翻看,就偶然看到《天使心》(亦作《赤裸天使》)这电影,草草看过一遍,(说来,这目的本不甚纯正的电影,竟然拍出了一丝文艺气息。。。)对女主印象颇深(其实我并不认识,因为毫不关注娱乐圈加上十级脸盲,这不足为怪。。。)所以特地看了演员表去百度了一下,就看到第一条就是关于《天使心》写真集的(当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封杀删除了搜索引擎中很多记载剩下的),当时看过之后就是非常的震撼(因为对当红明星无论气质容貌真的无感,虽然这话有点伤众。。。)再加上可以看出那个网址上的并不全,就决定找一找。(说来也有趣,促使我去寻找的是哪个网站里有几张可以看出不全的类似图鉴的东西,要是没注意到这些,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起初想的简单,但第二天着手寻找,发现直接的留痕根本没有,只有一些百度知道的提问。因此想了一个效率极低的办法,挂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对发过的提问者和发布者逐一联系邮箱和百度账号,甚至在他们最新帖子下留言以求回应,撰写了几十条求助的消息和邮件,但几乎石沉大海。
后来找到了几个不太完整的副本,就又在*宝,*猫,*鱼,微*,孔夫子(甚至Ali88)等等上找,收获甚微(其实当时获得了几乎完整的《天使心》而不自知),但重要的是认识了一位很友善的摄影师小姐姐,萍水相逢,但她给予的耐心和鼓励让我留存互联网并非冷漠之地的希冀,并成为终日搜寻无果而坚持下去的最主要支撑(出于隐私保护的需要,我不在写出具体信息,谨以此文表达感激之意,后文提及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
在此期间,我发现网络上最多的相关记载竟然来自豆瓣(在此之前对豆瓣的了解止于国内最权威的影评,是中国的烂番茄。。。)尤其是这一篇(名为“星晴”的豆友的文章,言辞犀利,也迫使我再次思考了寻找的动因),因此注册了豆瓣账号,并且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以作寻找,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此同时,我意识到这种P2P式的寻找效率不高而且很有局限性,因而转而去研究这些写真本身,从下角的小图标入手(虽然当时误认为这是出版社或发行商的徽标)(因为也没有什么别的可研究的了)尤其是红太阳的Purejapan,但惊讶的发现竟然百度无一记载,十分无奈,陷入瓶颈,只能是每天看着消息提醒的红点兴奋,再徒添一次败兴而归。
转机·一
就在我陷入消极等待的状态数日时遭遇了第一次转机,我用手机百度又一次搜索Purejapan,居然在几乎最后一页(20多),找到了一篇有记载的文章,竟然还是出自豆瓣,这令我初步了解了这些图片的大致来源。
通过文章我联系上了一些知情者,虽然是图片来源与那篇文章都已是故纸堆中的事,但是这几位豆友都耐心的回答了我(万分感谢,三鞠躬)。实质的搜索依旧困难,但很快我发出的日记得到了报偿,一位热心的豆友提供给了我大量的线索,而之前发出的邮件也得到了回复,使我获得了Purejapan版本的《天使心》完整版(《维纳斯》的版本似乎相对统一,所以很早就得到了)。此后,我整理了已有的几个版本,并写了“愿意分享”的那一篇日记。
在此之后,我一度认为我已经搜全了所有的。
凭吊·一
(强调一下,凭吊的是一个时代,不是人,前辈们都还健在(捂脸))
在这一次的转机中,我逐渐了解了世纪之交的一种互联网文化(虽然刚开始我认为是一种“产业”),在后来的第二次转机中,我发现了一个很详细的“文献”,并且经过我对所有图片的以图片本身为单位的在此整理(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完成之后感觉也很惊讶,不敢置信完成了“壮举”)加深了对这一文化的理解,两个一起说,在此简介(对于大佬来说,以下内容可能为幼稚之谈,多有谬误,欢迎指教)。
这是1990s兴起的互联网文化,东西皆有,西方的不讨论了,东方的主要以日本为核心,而日本主要以Purejapan为核心,旨在将纸质照片(当然应该只限于写真集)扫描成为电子版本(因为数码相机尚未普及),体系还是很严密的,有核心的几位扫图师,一些活跃会员和爱好者,拓展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不太确定,但是“文献”中说网站起初google也根本搜不到)有很多的分站,每个分站可能有固定的模特,也有扫图师的其他作品,网站提供自由的讨论(BBS形式),给集图者提供自由下载,有csv目录和CRC码结合的官方认证,还组织一些线上活动。它是一个业余爱好类的互联网文化,网站的运营者们同时也有自己的职业,后来人气提升,版权问题严重,被迫向商业化和收费转型,后来在21世纪初(05年前后还是什么,不太确定)Pj落寞关停,扫图世界的记忆烟消雾散。有人成体系的记录保留在Filespump(一个盗版文件网站(类似))但后来此站被封,下落难寻。(但还是有一些,在上面“记载的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有位豆友留了一个链接)。
致敬一位扫图界教父级别的人物,Pj的站长Bazz,也就是北原由一郎先生,在四十多岁时在Pj的转型期离职专心于网站的建设,可以说是真爱了,如今应该已年逾花甲,只有敬佩。(Hats off)

转机·二
果然分享也是双向的过程,在上一篇日记后很久,一位豆友找到我来要这两部写真,我很好奇每个豆友都是怎么关注到这个的,就翻看了一下他的豆列,看到了一位大佬“你看起来很美味”的相册,那里有很多我并没见过的图,令我很疑惑。。。于是开始再次查询,我用baidu搜图找到了唯一的来源——xinhua网(这很有趣,最高质量的新图片竟然在这里。。。)包括此时我还在以“扫图"为关键词的搜索中找到了一个很详细的“文献”加深了我的认知,但显然不全,于是我打算去外网找一找。
而且我理解了其实所谓的“找全了”,并不存在,所谓的两部写真,应该也是在各自一部分的底片中撷取一些成集,因而同一图集不同版本中的图片不尽相同,而各个扫图版本,更是不同的扫图家自行选择的结果,更是不同,从大体上可以说我其实这两部写真集已经找全了(因为没发布的底片也不是能力所及之内的),但我还在继续搜集其他的写真,个中缘由后文会提。
挂了梯子去外网寻找,搜遍Google,Yahoo几乎没有什么结果(有可能是限制搜索的问题),有的时候Yahoo搜到的第一篇结果居然是豆瓣的(欲哭无泪),(但有趣的是每次在我都已经无奈以至于佛系时,总会有转机出现),我在Yahoo搜到了一个个人主页。
【在此期间我还建立了一个小组{一个Undertaking}里面也有一些资料(比方说上面提及的“文献”,还被和谐掉了一部分)依然欢迎同道者加入】
凭吊·二
我找到的那个个人主页(后来我又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但没有这个全),是建立在GeoCities,不得不敬佩互联网前辈们的责任心,近乎搜集了Vivian所有的写真扫图版本和杂志封面。但由于图片数据的缺失,我再次开始研究GeoCities(好像中文名就翻译成“地球村”,但我习惯了,下面就用谷歌机翻的“地质城市”来说吧),又让贴近了世纪之交互联网时代的脉搏。
GeoCities创立于1994年,当时名为Beverly Hills Internet,是最早一批用户提供个人主页服务的网站之一。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主机服务的价格都非常昂贵,因此个人用户很少会使用这类企业级服务。而GeoCities则提供免费服务,从而吸引了许多用户前来建站,其上的网站覆盖各种领域,包括时尚、军事、体育、财经和旅游等。 (来源:百科)
后来,地质城市被Yahoo收购,后来由于2009年Yahoo决定关停+删服务器数据+拒绝社会组织保存数据的一波操作,地质城市岌岌可危,此时一位互联网数据工作者杰森·斯科特(Jason Scott)带领的Archive Team尽可能的爬取了地质城市的数据多达900G,以供人们研究和保留,值得敬佩。
We forsee application tests, sociology studies, academic articles and history tests putting this to good use. Our job is not to find a use for it. Our job was to save it. Now we're giving it to whoever wants it. ——来源于Archive Team的声明
一些相关链接
https://thepiratebay.org/description.php?id=5923737
https://www.archiveteam.org/index.php?title=GeoCities
http://ascii.textfiles.com/archives/2720
继续
但是随着我下载了部分地质城市的材料,我意识到之前的GeoCities.ws的个人主页就是在原来的.com的抢救下来的数据重建的,因而残余的数据可能就是所有的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数据组的成果还有很多其他的(而且因为英语并不精通,对上述网站的理解可能不完全对,希望有豆友可以研究并指正)。
后来我就只剩下一条路,那个个人主页提供了一个图鉴,我虽然没有每张图片和每个扫图集的各个版本,但涉及的图片也都有至少一张(缺的几张后来也补齐了),于是我拿这些图片去Tineye搜图,研究每个结果,但到目前为止只进行了一部分(这样会发现一些少见的新图,比如上面那张图)。
从今往后我都会很忙,对这些写真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也会暂停,只能偶尔搜一搜图并整理一下之前的资料。我还是希望有同道的豆友可以帮忙。
主要有四:(可以加我的小组(现在还就我一人(捂脸)))
1.关于一位扫图家SAINT MERRY的版本我明显收集的不全,但资料我完全搜不到,希望有没有限制搜索的豆友可以在外网搜索引擎和BBS找一找
2.继续搜图
3.我由于多方因素限制这两年并不能搜集纸质的,希望有能力的豆友能加入(eBay上好像有一些,私信我来问,还有就是wiki上搜Vivian会有ISBN号)
4.了解扫图界详情的豆友。
滞碍
谈一谈寻找的全过程中碰见的许多难题。
其一:我发现搜索引擎不是很好用的一个原因是,有很多比方说Purejapan同时是牛仔裤的品牌,SaintMerry好像是法国的一家大酒店的名字,这些内容误导了搜索引擎,使本来就很少或没有的信息被混杂其中,很难辨析。如果想让互联网资料更易索引,更高指向性的搜索引擎,以及我们在保存信息时具有格外辨识度的标志以供定位都是不可缺少的。
其二:不明确信息和过时信息
这三月多时间中看了很多的记录,很多的帖子链接失效,想私信看一眼发布者动态,上一条1年前,2年前,5年前,10年前,甚至15年前的都有,让人无奈。而且在阅读一些记录的时候,作者是谁,写于何时,写于何地,是否还有现实意义,都需要反复分析。
反思
在搜寻的过程中,我可能翻遍了几千个网页,除了,英,日语的,甚至还有泰语,越南语的,但其中有一大半都是404,更不必说注销的账号,撤销的帖子,无效的链接。再加上地质城市删数据的事件,越发说明了互联网信息的极度脆弱,因而关于信息的存储个人认为物理介质的个人存储终究是根本,对此还有个奇怪构想,当然不能实现。
我再一次印证了一个想法,不能相信下载软件(100MB的数据我迅雷下了一天)和网盘软件(这就不必再说),另外就是,绝不要相信主流和大众软件,如今垄断化的互联网服务比方说udiaB占据了最大的主流,表面上服务更集中明确,实则毫无效率和作用,大多是营销手段的烂尾品,再加上市场巨头地位,在自我监督上的放松,想要找客服解决都成了奢望,如我们普通用户更类似于一颗棋子,被轻松控制,被觊觎钱财。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互联网世界只能依靠规则,而没有协定,必须受客观的制约,而绝不能希望其他用户做某某事,有P2P传输,就会有某蓝鸟下载器;有论坛,就会有搬运,侵权。不仅如此,对于发布信息的负责程度远不及互联网前辈,而互联网服务商完全不必在乎这些,它只需要无限扩大信息获取的作用,完全不必考虑信息的有效提供源,只是搬运即可,这也是上段“无效率和作用”的原因。这不断助长了发布者对信息的不负责,长此以往,互联网信息的有效成分将会越来越少,而仅存的珍贵资料讲如《诗云》用的诗一样,只知道存在而无法获取和识别。旧的互联网秩序只属于高度自觉的小众群体,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如果没有强制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秩序,互联网将死亡。
吹豆瓣
首先感谢过去,现在,将来的所有朋友的帮助,这一段时间联系我和我联系的各位豆友都是友善而热心。(抱拳)
其次感谢豆瓣平台,在到目前为止我之前的第一篇日记已经有973个浏览,并从中获取了数位豆友的线索,这个极度小众的话题有千分之几的信息的获取率已经是很高的水平,对此不胜感激(抱拳),且寻找中的每一次突破所涉及的高质量资料在搜索引擎中几乎都是豆瓣的日记(抱拳)。这比我的贴吧发的相同帖子被人变成麦片的留言版要强了几天文单位倍(怒)。
美の动因
说回这个问题本身。
我想说说Vivian,先引用一句话,是上面提及那个个人主页的导语。
Appearing suddenly before our eyes was an angel that was supposed to exist only in our imagination. Though she no longer had white wings, she emerged fluttering among lights as if to be sent down to earth by heaven. Unclothed and with eyes that did not allow us to return her glances, she was the very image of an angel we thought to be eternally beyond our reach.
不得不说这位前辈的实在是用心,要是我来说:美得让人有心脏的压迫感与保持平静的主观趋向。
当然,每个人审美不同。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一个讨论,有位网友说是因为Vivian的容貌有些男孩子的特点。莫非这就是同性才是真爱?(笑)(开玩笑,与政治无关,不要锤我)
个人没有偶像崇拜的习惯,只臣服于纯粹抽象概念的美,而照片能告诉我的就是所谓“肤浅”的容貌美,因此对于Vivian的个人,关于早年,确实不易,敬;关于二十年前,是一个时代的美;关于现在,不甚了解;关于立场,不谈政治。仅此而已。
多说两句,2011年美图秀秀在移动端上线,一个草根版的更具目的性的Ps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照片也可以说谎,眼见不一定为实,修图一键穿越时光(笑),从此拍照不再是寻求光影调谐的修饰,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后期(笑)。面具脸肯定会有符合大众审美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流行),但实在没有资格站在当代审美(莫杠,特指对人的)的中央。
“审美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本段来自百科)
脸谱貌似不能满足“无功利的、情感的”的需求,至少会引起部分人的不适(当然包括本人),听到很多抱怨说当代不再有20年前的美,其实可能仍有,只不过照片的表达十分静态,尽管是惊为天人的自然美也是站在脸谱之间,难以一眼分辨出来的。很多东西,普及也是一种退化。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需要珍惜和保存。
可能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在完成了最初搜集目的后还要继续寻找,在之前的“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让我从此放弃收藏,或者毁掉所藏,那我可能真的会难过死——“文献”的佚名作者
或者说我的动因是无法接受“明知存在而无法获得”的偏执心态。
应尽之责
话复前言,愿意无偿分享所有的收藏。(大致有三个版本)
1.我之前最早做的一份,两本写真集的图,以有体系的扫图版本为索引。
2.我在整理的时候一份,写了一个摘要的excel,以图片为索引,图片看着比较麻烦,但如果你想搜寻填充进来,那比较适合(如果真能有新收获也请联系我)。
压缩包哈希 SHA-1:616B105F28D47718E5D0FCBDC9578B0A72938F41 CRC32:45653842
3.如果没有收藏倾向,只是路过看看,这个版本比较合适,我摘取了认为最好的一部分图片,对于同一张,我综合考虑了像素和色调进行了选择。
【无论如何,请不要在网络论坛上发布或流传,更绝对不可以售卖,如果有上述事情发生,我不得已只能提高门槛(当然真心求取的豆友不会影响,无偿的原则也不会变)】
如果想要其他的比方说查的资料和网站之类,也可以联系我,我会再去整理(当然多长时间不一定)
因为我只是收集Vivian的图片,如果有豆友想去挖掘扫图时代其他的内容,也可以联系我,我会尽力提供信息和帮助。
另外呼吁一下我发完的豆友,希望进我的小组里有个帖子去挂一下名,我如果没看见,有豆友想要时可以问你们要。
如果有什么珍贵的见解,请在这篇日记下面留言;如果需要收藏,私信我留下邮箱(说一说你的动机也好)。
结
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互联网时代,对于我,这是一次逆行,一次寻找的逆行,一次收集的逆行,一次追溯历史的逆行,一次演绎时代记忆的逆行,一次净化审美的逆行,一次互联网精神的逆行。这次逆行的代价是三个月的搜索、喜怒哀乐和一个只有半成品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逆行的代价只会上升。
及时反思回顾,免得逆行太难,及时珍惜留存,免得逆行太晚。
Cjpher
20200616
于 中国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