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一课
有那么一刻,我决定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情不自禁地那句经典台词从我的口中迸出。在这句话里我深深感受到了那种伤痛,激发了我的情感。
去年面试的时候排演的一段细草独白让我记忆犹新。我从未意识到我的戏剧表演方法是延成了布莱希特体系而非斯坦尼斯。我注重肌肉记忆,注重动作的恰如其分的幅度,记忆情绪的迸发点,时而会有上述的“那么一刻”。在我排演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我能时时延续“那么一刻”的快感啊!那是一种高度契合感——我与角色之间的。我认同她理解她并且与她合二为一但却清醒自知。就像前段时间的分享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立华老师的刊文《孔子的精神家园》 我认为很受益,以下是原文分享: 礼 的 精 神 和 乐 的 精 神 的 恰 当 结 合,或者说敬的精神和和的精神的恰 当结合,引出了孔子思想的又一个核 心概念——“仁”。“敬”带来的是“旁 观式的清醒”,“和”作为一种融入的 力量,一旦敬跟和结合起来了,带来 的就不再是“旁观”了,而是“真实 处境当中的清醒和醒觉”。在这基础之 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幸福的前提。所以,唯有仁者 能够幸福。《论语·里仁》第二条讲:“不 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真实处境 当中的醒觉基础之上,我们能够真切 地感受到他人的存在,真切地知道他 人的疾苦,知道如何去呵护和照料他 人,这是爱的基础,所以仁者能爱。
达到了敬畏角色又与角色相契合,在真实的处境中的清醒与觉醒。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此同时又能感知到角色的鲜活。
斯坦尼斯那夫斯基说,我们要回归自然性,而自然性离不开我们学习的艺术基础。不然仅仅独靠灵感,就会出现精神疲软的错误状态。灵感永远只是艺术学习中的催化剂而不是决定艺术家创作的决定因素。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