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开卷不一定有益

去年跟师兄聊到研究生阶段的感受,他给我的建议就是趁还没到研究生先开始读书吧,否则不仅无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溺水而亡。
对于一个大学前就没怎么看过书的人,一种如晴天霹雳般的危机感让我深感不安。于是,本就打算趁大四课不多的时候多看点书的我,便痛下决心,在2019年(农历)末豆瓣标记已读的数目上升到100本。
可能对于很多同门、同学来说,早已不屑于按照豆瓣的标记数来统计自己的阅读量了,更别说100本这样的小目标。
然而当我绞尽脑汁把我能想到的所有的书都标记了已读,也只有50本,其中还包括那个学期刚读的3本书,我顿时有种即将溺水的感觉……
回到我的目标,当时是11月中旬,1月底过年,这也就意味着我需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读50本书,还需要减去考试周的时间,差不多平均两天一本。于是,我靠在图书馆的木头凳子上倒吸了一口凉气,便翻开了《理想国》…
不过今天谈的话题跟这个小目标没什么直接关系,毕竟以我的阅读量来看,还在开卷有益的射程范围内。之所以想到“开卷不一定有益”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听的一个讲座:流变语境下的知识建构。毫无疑问,能起这么一个高深的名字的人以及受到该人邀请来参加交流会的人,都不是像我这样还在担心溺水的人,用今天的一位嘉宾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长袖善舞的人”。
但为什么听了这个讲座之后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大概类似于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关系,开卷有益和开卷不一定有益分别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他们让我意识到了在“宏观低速”的阅读之外还有“微观高速”阅读的存在……
废话说的有点多,现在进入正题。开卷不一定有益的第一个原因是阅读的盲目性可能会导致越读越迷茫。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对这个领域也感兴趣,那个领域也感兴趣,对这个作者感兴趣,对那个作者也感兴趣,于是就盲目地买了很多书或者加了很多书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结果就是每一本都只读了一点就被新来的书压在书架的下面…这样的盲目性会让自己的阅读之网越铺越大,但到头来真正弄明白的,真正内化于心的却很少,反而会因为过多地存储了无章法的信息而导致大脑内存不足运行缓慢。如周榕老师借用庄子的话所说的那样“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盲目的阅读很有可能把自己累趴下。
第二个原因是断章取义的危险。讲座中李忠先生提到了他与冯先生的趣事,李先生跟冯先生说他不喜欢《楚辞》中的天问,因为他认为写的毫无逻辑。冯先生笑了笑,说他是有秩序的,因为那是屈原被贬谪期间所写的,因此天问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屈原在自我反思时期的读书笔记,因此从“遂古之初”开始写起,就可以理解了。李先生大喜,之后每每读书,都谨记要将文本放在成书的时代去思考。的确,读书如果脱离于那个文脉(context)去理解,就会造成断章取义的误读。第三个原因是盲目崇拜会削弱自我感知。孟阳老师提到一次游学途中的经历,一个建筑主题的游学团,与孟老师同住的是一位非建筑专业或行业的朋友,在到达伟大的柯布西耶的房子时,所有建筑背景的人都在忙着验证教科书上被奉为经典的金科玉律,而只有那位朋友在认真的体验着这座建筑。孟老师说出了我一直有感觉但没有想明白的事情,在学了建筑学专业之后,我看建筑时自然而然的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理念和评价,仿佛带了滤镜去看建筑,但这个滤镜还不是我自己制造的,而是无数代代相传的建筑史学家制造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读了这么多书,了解的都是别人的观念。而真正到了现场可以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的时候,却发现那些通过书本得来的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深深影响了自己的观念,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综合这三点,我得出开卷不一定有益的结论。不过我明白,这通常只适用于长袖善舞的高阶玩家,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萌新玩家来说,时不时想想避免蒙头走得太偏就行,老老实实开卷才是硬道理。




(课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