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爱的“戏中戏”电影
查看话题 >戏中戏之三
不同于前两篇“戏中戏”日记,此篇戏中戏着重与盘点影片中出现的戏剧等形式的舞台剧,例如话剧,哑剧,木偶剧等。片中人物从事戏剧行业或者内容与戏剧有关,传记与虚构均可。
1.《寻找梦幻岛》
该片为著名儿童戏剧《彼得•潘》的作者,英国著名剧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传记片,集中讲述了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前前后后。约翰尼•德普饰演的詹姆斯•巴里偶遇了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母亲和她的孩子,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海盗游戏,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该戏剧,并且在上演之后大获成功。《彼得•潘》作为儿童戏剧的影响力空前巨大,至今为止已被改编成电影,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在孩子们心里有了个很亲切的名字:小飞侠。片中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所构建的童话世界充满想象力,为处在灵感枯竭期的作家们带来一座梦幻岛。



2. 《鸟人》
该片由“墨西哥三杰”之一的冈萨雷斯倾情呈现,斩获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讲述曾经通过电影角色鸟人而一炮打响的好莱坞过气明星里根·汤姆森试图通过百老汇的舞台重新发光的故事,而然却事与愿违,遇到重重阻力。全片迸发着一种戏剧的张力,每个角色无论台上台下都极具个性,情感丰沛,堪称舞台与影画的完美结合。导演冈萨雷斯也在作品中注入了自身富有代表性的拉美魔幻气质。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曾出现迈克尔·基顿跳下窗口在大街裸奔的长镜,成为亮点,也是人物表现的高潮。


3. 《方法派》
这是一部影片故事内容和片中的戏剧内容紧密结合的作品。由朴圣雄和吴承勋饰演一对同性恋人,他们在戏剧中相爱相杀,也在故事中纠葛情感。偶像英佑想要拓展人气从而尝试话剧领域,首次与话剧大拿载夏合作。两人刚开始不合,到后来暗生情愫,再后来出现裂痕,一切都与两人所排演的戏剧情节不谋而合,就像载夏的女友说的那句:每演一次戏都要真实与剧中人相爱,这怎么行。然而这一切都被载夏用一句轻描淡写的“方法派”解释过去,意为想要演好话剧,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投入。该片的设定新颖有趣,也使得其在韩国LGBT电影中独树一帜。


4.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zaizaia'z zaiz本片由好莱坞黄金搭档导演斯派克·琼斯和编剧查理·考夫曼联手呈现,戏中戏的元素是木偶剧。故事的设定非常有趣,约翰·库萨克饰演的戈尔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木偶剧表演者,终日痴迷于木偶剧的表演,无奈在当下喜爱木偶剧的观众已寥寥无几,出于生活所迫,他来到一家公司工作并认识了女同事美心,该公司位于大楼的七楼半,层高只有半个人那么高,所有工作人员只能弓着腰走动。正是由于这样,戈尔偶然发现了公司的文件柜后面有一扇门。好奇心驱使下,戈尔进入了这扇门。当戈尔一进入门内,马上便被吸入了其中,并飞越时空进入了著名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大脑中。他发现现在自己能随意控制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目光,并窥探到一切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私隐。十五分钟后戈尔自动被弹回了现实中。之后的故事走向越来越离奇,戈尔,戈尔女友和美心三人的情感纠葛一发不可收拾。戈尔也对马尔科维奇的操控越发沉迷,最终干预他的整个人生,并以马尔科维奇的身份实现了表演之梦,将木偶剧带到了世界舞台。可是随着事态发展,戈尔渐渐发现了更大的秘密……全片以一种奇幻的手法讲述了一种傀儡般的人生体验,操控他人生命已获得永生的手法是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操控者沉浸于控制,新奇带来的快感,同时被操控者渐渐丧失自我,在社会人群中失去意识,失去情感等一切人类的标志性特征。现实中,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傀儡与被傀儡,这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现状。值得讽刺的是,戈尔在默默无闻时推崇的木偶剧不受人待见,但是成为名人之后推广木偶剧就能带来巨大的轰动,然而戈尔的才华却是始终如一的,其中的明星效应与现代的艺术带动效应不言自明。本片中,约翰·马尔科维奇由约翰·马尔科维奇本人本色出演,这也是他挑战的又一大胆角色。



5. 《冷冻灵魂》
《冷冻灵魂》与《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相似之处,故事都有一个新奇的设定,是一个包裹在科幻外壳下的人性故事。并且,片中的一位主人公都由演员的真实姓名出境,保罗·吉亚马提在片中同样是同名本色出演。保罗·吉亚马提是纽约一个剧团的演员,他正在排演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但是这出戏让他身心疲惫,几近崩溃。偶然机会,保罗找到一家名为灵魂仓库的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保罗成功地将自己95%的灵魂提取出来。在此之后,他的演技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并且性格也发生变化。为了回归正常生活,保罗在医生的建议下“安装”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的灵魂,但却让他更加烦躁。他强烈建议要回属于自己的灵魂,却发现原本妥善保存的灵魂已经不翼而飞……故事有一个科幻的架构,前提是已经证实人类是有灵魂的,并且灵魂可以被提取,储存和交换。保罗试图通过安装不同灵魂的方式来汲取和丰富自己的艺术灵感,并且通过不同人的灵魂感受到了他人的内心世界。艺术与灵魂的相通是文艺界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说辞,影片不否认这一点,甚至做了强化,强调了艺术创作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是一部结合了艺术,喜剧,科幻元素的佳作。



6. 《子弹横飞百老汇》
伍迪·艾伦的又一部荒诞喜剧力作,是一出上演在百老汇舞台上的大戏。长久以来,约翰·库萨克饰演的剧作家大卫都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艺术家特有的清高让他对如今腐败混乱的话剧界充满了失望之情。为了讨好情妇奥利芙,黑帮大佬看中了名不见经传的大卫的剧本想要投资,作为前提条件 ,大卫必须让奥利芙饰演主角。虽然奥利芙唠叨的个性和蹩脚的演技让大卫深感抓狂,但在利益面前,他痛苦的屈服了。就这样,一个奇怪的剧组诞生了。剧本的漏洞,女演员们之间的矛盾,男主演日益肥胖的身材都让大卫感到绝望,但令他惊奇的是,一直监视着奥利芙的保镖契奇在无意中展现了过人的编剧才能。在契奇的帮助下,被改写的剧本居然获得了盛大的成功。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奇怪的剧组中的奇怪的个人关系还是将事态带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美国的百老汇与好莱坞相同,都是各色人等追梦的舞台,不乏由黑道犯罪等活动参与其中。黑道人士展现出的编剧才能也与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不谋而合,那也是一个台下台上都是戏的黄金年代。


7. 《大兵罗密欧》
这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同性影片。故事发生在一所军校中,军校男学生们按要求排练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大戏,当然,是全男性阵容。观众在观影时几乎分不清戏剧与现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似乎已经融入进军校中产生的同性之情中,古典戏剧的框架和现代爱情的内核。


8. 《莎翁情史》
本片在当年颇具争议,因为它力压群雄斩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在内的奥斯卡多项大奖,众多影迷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直至今日,仍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奥斯卡趣闻。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不落俗套的莎士比亚故事,本片还是可圈可点的。与楼上的《大兵罗密欧》不同,该片呈现的便是真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但相同的是也将戏剧融入了莎士比亚本人的情感生活中。主创人员为年轻的莎士比亚捏造了一位女主人薇拉夫人,创造了一段感情,使其成为莎翁创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感来源。莎士比亚洞悉了薇拉夫人的秘密。他从她身上强烈感受到创作的灵感,闻出爱情来到的味道。二人共坠爱海。他笔下开始有了罗密欧与茱丽叶熠熠生辉的故事。好景不长,薇拉要嫁入一个贵族人家。莎士比亚的创作如有神助,感情却陷入无望。但他还在努力用笔,用真情,去改写这一切。片中的服化道值得称赞,是可以用美冠名之的一出爱情大戏。





9. 《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这是一部极其反类型的莎剧改编电影,该片根据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雷特》改编,唯一不同的是主角变成了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登这两个小配角,而哈姆雷特变成了配角,就是这一点不同,颠覆了整个戏剧结构,不仅如此,导演还赋予了两个人物丰富有趣的性格和设定。本片便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这出悲剧,同样也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片中几出默剧的演出内容也与《哈姆雷特》不谋而合。试想将戏剧的结构彻底打破,主角视角换成配角视角,艺术世界将会如何?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登的姓名可能无法被准确念出,缺无处不在如回声般融入在背景中,对话着晦涩的语言,进行着无意的举动,此种既是主角又是旁白的戏码大快人心。莎士比亚的悲剧也许本身就如此荒诞,只是缺乏一位富有勇气的讲述者。但是,此片的观影门槛较高,对莎士比亚戏剧不甚了解的观众很难理解本片。


10. 《纽约提喻法》
本片是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手执导筒呈现的作品,也是他自己的编剧作品,同样是一部脑洞大开超乎想象的作品。戏剧导演凯顿因一次意外受伤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中,身体每况愈下。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和他日渐疏远,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他内心的怅然若失。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这个创作计划终其一生,其中的演员甚至付出下半辈子来参与其中,堪称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典范,此作品便是整个纽约各色人等的人生,包括凯顿自己的人生,都浓缩成了表演棚中的一场戏。全世界沉浸在一种微缩的状态中,凯顿的四十年人生被微缩成了两个小时的故事片;阿戴尔的绘画艺术被微缩到了通过放大镜才能欣赏的画框中;诺大的纽约被微缩成了一部话剧的场景,此种微缩在这里被称为提喻。在凯顿身上不难看出现代人的自我怀疑与精神透支,以“硬挺”的方式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燃烧了四十年的房子最终放出毒烟让女主人毙命。戏剧棚中上演了四十年的大戏足以概括整个纽约。相信每一位本片的忠实拥趸都惊叹于查理·考夫曼惊人的创造力,将如此复杂的戏剧结构掌握地如此精细,又恰如其分。




11. 《大人别出声》
此片可能是戏中戏话题下最“戏中戏”的影片了,影片本身根据话剧《糊涂戏班》改编,忠实于原作,几乎完全照搬上了银幕。故事与原作话剧相同,分为三幕上演,分别讲述了首演之前状况百出的排练,迈阿密首演日让人哭笑不得的幕后以及克利夫兰完全失控的表演。三幕话剧尽显创作者场面调度的超强能力。迈克尔·凯恩在片中扮演导演,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使之与话剧的创作形式区分开来。


12. 《换装师》
本片是一部描述大明星与贴身跟班之间复杂感情的文艺片,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阿尔伯特·芬尼饰演一名享誉极隆的舞台剧泰斗,但他的固执脾气也十分惊人,只有汤姆·康特奈饰演的跟班才能治得了他。影片把重点放在剧团演出莎翁名剧《李尔王》的台前幕后,主角上台之前由于身体原因产生焦虑,上台后经历忘词危机,在此期间,换装师一直紧随身旁,不断敲打鼓励着这位明星,直至最后油尽灯枯。主仆之间数十年来培养了一种不为外人所道的特殊感情,二人的对话也像莎剧一样字字珠玑,充满情感,使得此片不落俗套,获得当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