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分析】-港股医药打新专题-1
本专题(文章将分为两部分阐述)通过复盘18年Q1以来的医药股情况(36只医药新股掰开碾碎),尝试分析医药打新时有什么正向和反向的因子需要考虑的。
1盲打医药股赚钱吗?
从2018年的“君百延集团”开始打起,一直到今年的“开拓药业”,考虑一手中签率下盲打医药股的预期收益有60%,如果是盲打全中医药股下收益有163%,总体还是赚钱的:


2医药股打新的指标分析
本节介绍在医药股打新的时候考虑什么指标能够提升医药股打新的胜率和盈利水平,首先介绍近年医药新股的一些描述性统计,以及于文章《2018年港股创业板发行方式改变对港股打新的影响》(以下称专题二)中的相关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
- 医药股的认购倍数和孖展背书都比改制前后总体新股的要高,体现医药股的热度较高;
- 医药股的涨幅和首日涨的概率较专题二统计的总体新股要高;
- 医药股的募集规模、发行价要比总体新股要高;


接下来是对医药新股各种定量指标进行一个分析:
与大盘走势的关系
我们提取新股上市当日,同期恒生指数和生物医疗指数的近期走势涨跌情况,通过条件概率相关计算分析,我们发现:
- 指数大盘与新股当日同涨的概率高于同跌的概率,这是建立在新股首日涨的概率基本大于跌的概率(除了恒指90日量纲)的条件上面;
- 恒生指数和生物医疗指数,随着时间窗口的拉长,同涨同跌概率会提升,对于恒生指数尤为如此;
- 对于偏长的时间窗口,涨的主看生物医疗90日,跌的主看恒指90日;


与发行规模的关系
在统计的33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发行规模越小,首日涨幅越高以及涨的概率越高,但一手中签率越低;


与发行市值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发行市值越小,涨幅越大,但涨的概率和一手中签率会下降;


与发行PE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
- PE越大(如果直接50倍以上最好,但考虑到专题二20-30倍的新股涨幅能力较差),涨幅越高且首日涨的概率较大,但一手中签率稍低;
- 亏损的医药股涨幅较PE较小的医药股要大,但是首日涨的概率稍低,一手中签率较低;


与认购倍数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认购倍数越大,涨幅越大,首日上涨概率越大,但是一手中签率越低;


与孖展倍数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孖展越大,首日涨幅和涨的概率越大,但一手中签率较低;


与发行价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
- 发行价越大,涨幅越大,但是10元港元以上的发行价从涨幅的角度和1.5-10港元差不多,但首日涨的概率有所提升;
- 看似正向的因子和专题二的相关结论有所相悖,“1.5港元发行价”的套路似乎不适用于医药港股;


与保荐人梯队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
- 对于首日涨幅、上涨概率以及一手中签率,第一梯队保荐的医药新股优于中资第二梯队;
- 第三梯队由于只有一个,没啥可借鉴的意义;


与入场费的关系
在统计的34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入场费越高,比如直接10k以上,首日上涨概率和涨幅越大,但一手中签率会变低;


与基石占比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基石占比越高,首日涨幅和上涨概率越大,但是一手中签率会变低;


与基石数量的关系
在统计的36只医药新股中,发现:基石数量越多,首日涨幅和上涨概率越大,但是一手中签率会变低,与基石占比因子特征相似;


4总结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基于历史统计,有什么因子会提升医药股的打新盈利,即我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打什么条件的医药股会好一些:
- 在大盘近期好的时候,恒生指数近90日涨的时候;
- 发行规模较小,10-50亿港元或者10亿港元以下;
- 发行市值较小,10-100亿港元的市值或者10亿港元以下;
- 发行PE较高,直接50倍PE以上或者直接亏损;
- 认购倍数较高,直接在100倍以上,但是这个是中签后指标,对于该不该打意义不大,但对于暗盘放不放有一定参考价值;
- 孖展倍数较高,直接在100倍以上;
- 发行价较高,直接在10港元以上(该因子和专题二的相关结论有些背离),参考意义打个问号;
- 保荐人要在第一梯队,直接打摩根、美林等大牌;
- 入场费越高越好,10k以上直接打;
- 基石占比越高越好,直接打50%以上;
- 基石数量越多越好,直接打5个以上;
朋友来港股打新吧,萌哥欢迎你!

免责声明:
此报告所载的全部内容仅作参考之用。此报告的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笔者认为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和观点的出处客观可靠,但笔者不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笔者不对因使用此报告及所载材料而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此报告不应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