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节录(卷七)
又以虚妄中有其二义。一虚转。二无转。故常种种。常一性也。
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
法性本无生者。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性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
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
本无生者。本有二义。一约不变。本谓原本。本来不生。随缘故生。二约随缘。有此法来。本自不生。非待灭无。即示现生时本不生。
故云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则妄心分别。情计谓有。然有即不有。故云一切空无性。常有常空。是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又约相待相夺。释不相知。
言相待者。业无识种。不亲办体。识无业种。不招苦乐。既互相待。则各无自性。
言相夺者。以业夺因。唯由业招。故因如虚空。以因夺缘。则唯心为体。故业如虚空。互夺独立。亦不能相知。互夺两亡。无可相知。又以无生。故不相知。
以缘夺因。故不自生。以因夺缘。故不他生。因缘合辩。相待无性。故不共生。互夺双亡。无因岂生。以此不生。类于不知。居然易了。即以因为。自以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互有尚不相知。互无岂能相知耳。故知诸法相待。皆无自性。
如中论相待门说。不空既破。空法亦亡。偈云。若有不真法。即应有真法。实无不真法。何得有真法。亦如因垢说净。垢性本无。净相何有。此相待一门。尽破诸法。以诸法皆是相待而有。未曾有一法。而能独立者。
故因缘无性论云。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罗睺善星。同是如来之胤。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兴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星则破器难收。以此而观。谅可知矣。若云各有自性。不可迁贸者。此殊不然。至如鹰化为鸠。本心顿尽。橘变成枳。前味永消。故知有情无情。各无定性。但随心变。唯逐业生。遂有从凡入圣之门。转恶为善之事。
大般若经云。谓证诸法无性为性。究竟圆满。方名为佛。故知建立三宝。成佛事门。皆从无性因缘。而得兴显。
所以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谓文殊师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现坐道场。转于法轮。示诸众生。入大灭度。佛言。如是如是。乃至迦叶。汝今且观首楞严三昧势力。诸大菩萨以是力故。示现入胎。初生出家。诣菩提树。坐于道场。转妙法轮。入般涅槃。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之法。于般涅槃不毕竟灭。尔时长老摩诃迦叶。语文殊师利言。仁者。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示现众生。文殊师利言。迦叶。于意云何。是耆阇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迦叶答言。文殊师利。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出。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我于是事。无有功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故。随意所成。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释曰。若了一切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但是心生。则凡有施为。何假功力。以无性之理。法尔之门。随缘卷舒。自在无碍。
华严经颂云。如其心性而观察。毕竟推求不可得。一切诸法无有馀。悉入于如无体性。
又颂云。譬如真如本自性。其中未曾有一法。不得自性是真性。以如是业而回向。
华严论云。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方能自觉根本无性。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若不觉苦时。以无性故。总不自知有性无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亦因而起。又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中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
又中观论。破应无如来偈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次总拂偈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论释云。戏论名忆念。分别此彼等。此如来品。初中后思惟如来定性不可得。乃至五求四句皆非是。
故偈云。如来无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以如来一性空义。知一切世间法。悉皆无性。同如来义。
华严演义中。引法华经偈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今但引两句。显诸法无性。成一性义耳。
然上三偈。诸释不同。今直解经文。初一偈。明当佛开权。终归一实。故云其实为一乘。次偈释说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谓若有二性。容有两乘。既唯一性。故说一乘耳。知法常无性者。知即证知。法谓所证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无性者。所证理也。即如无性理。觉诸法故。
云何无性。谓色心等从本已来。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共非离。湛然常寂。故曰无性。而言常者。谓本来即无。非推之使无。故曰常无性耳。
佛种从缘起者。然有二义。
一约因种。因种即正因佛性。故涅槃经云。佛性者。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此种即前常无性理。故涅槃经云。佛性者。即是第一义空。无性。即空义也。缘即六度万行。是缘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说一乘者。唯以佛性起于佛性。更无馀性。故说一乘。称理说也。体同曰性。相似名种。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馀谷。此属性也。萌[卄/秆]华粒。其类无差。此属种也。
二果种性。关中云。佛报唯佛。其理不差。即性义也。说法度人。类皆相似。此种义也。果之种性。缘真理生。故云从缘。故释此偈云。佛缘理生。理既无二。是故说一乘耳。
意云。证理成佛。称理说一。此中知法常无性偈。全同华严出现品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乃至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谓知无性。佛性同故。
准经文云。以知无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况不说一乘而度脱之。后偈云。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释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无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缘无性。缘起即真。由即真。故云无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谓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
故涅槃经况之二鸟。飞止同居。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说。一乘尚是假说。况有二三。则一乘之理。至理无过。无性之宗。诸宗莫及。可谓宗镜之纲骨。祖教之指南也。
所以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若法是无。即不自在。若不自在。是则无欲。若无欲者。则是真性。若是真性。即名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