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讨好型人格
查看话题 >好好爱自己,取悦自己,不讨好别人,三点认知必须变!
一
有一个女孩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
有一次,父母给她寄回来一只洋娃娃。她太喜欢了,别的小伙伴也抢着要看,她怕别人弄脏了,不愿给。结果别的孩子就嘲笑她,有洋娃娃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没爹没妈!
小孩子的世界,有些话可轻可重。这些偏见、误解和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融合在一起,使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不被人喜欢的小孩。
她闷头学习,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农村。
有一次她在学校看到一辆白色的献血车,不由得走了过去。献完血的那天,她疲倦地躺在床上。
这种身体上的疲软很神奇,让她的内心一下子温柔了起来。她突然觉得,对过去耿耿于怀是没有意义的。付出爱,也才能得到爱。
于是她开始做公益,从朋友圈的公益筹,到暑假支教,她甚至在地震中亲自组织了一次次公益行动。
后来,她带着一份漂亮的简历和她的故事,想投身一个她心仪的非营利组织。
然而,她却被拒绝了。
她收到了一封这样的回复:亲爱的姑娘,我很感动,你凭一己之力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我想告诉你,比起爱别人,别人更希望你先自己过得好。
这时她才猛然意识到,原来她一直都不会爱自己,才拼命对别人付出。
是的,自己过得好,和让别人过得好,一样有价值。
二
爱自己,没有比这更鸡汤的话了。
因为它的范畴太广,但如果我们选取其中的一个点,比如:取悦自己,不讨好别人,不做老好人,那它的现实意义和实操性就很强了。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人际压力之下,我们通常都会选择先讨好别人。
毕竟,我们还不够强大,先符合别人的期待,做个完美朋友,完美同事,完美员工,才是生存之道。
但其实这是个悖论。
因为我们不够强大,所以先讨好别人,但你越是去讨好,就越难变强大。
理由也很简单,你在养成做老好人的习惯时,别人也会养成对你保有高期待的习惯。
那么,你有一天累了,想讨好下自己,别人对你的好感度就会直线下降。
所以,不论我们刚入一个圈子,还是入圈很久了,都要警惕或者打破“老好人”的人设。
只有这样,才能再谈得上让自己过得好。
改变的过程,是从丢掉一些错误的认知开始的。
三
什么是“自私”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探讨下,什么是“自私”。
想一想,如果朋友请你帮个忙,要占用你一会儿时间。但你很累,想休息一下,或者想和另一群人出去放风,你会不会这样的自己有点儿自私?
其实,“自私”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先照顾自己,从来都不是自私。
我们在享受快乐,别人在困境中苦恼,也不代表我们自私。
享受快乐,和摆脱困境一样有价值。你的事,也和别人的事一样重要。
虽然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备受推崇,但不代表你不这样做,就是个自私的人。
如果你看着这段话时在想:怎么可能呢? 太理想化了吧。
那也许对你来说,做个好人,做个善解人意的人,就是你重要的社交工具。
它是你的盔甲,让你在进入一个群体,迅速以这种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同。
也是你的软肋,因为可能有人利用你这种好脾气,总是有求于你。
四
“不是好人"没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探讨第二个问题,做不做好人有什么要紧的?
我们想做个好人,尽量满足别人期待,无非是希望有一天,别人也能回报给我们同等的好。
但是,你可能也发现了,有时真正机会来临时,别人好像也没有像你期待的那样马上想到你。
每个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要么是自己需要的人,要么是自己欣赏的人,而不纯粹是对自己好的人。
生活不完全是公平的,如果你一直以“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这种公平交换的信念作为社交法则,这样的你是很容易受伤的。
但如果我们换个想法,我们把“好人”的面具撕下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人,会发生什么呢?
那我们就可以想帮谁就帮谁了,决定帮一个人时也不会想他能回报给我们多少笑脸和善意。那么如果某一天,他眛了良心在职场上踩你一脚,你也不会太生气。
或者别人找人时,你累了,你拒绝了也就拒绝了,不会在意他会怎么看你。那某一天你有事找别人帮忙,别人把你拒绝了,你也不会玻璃心。
因为你明白大家都一样,可以先照顾自己,不必一定为谁的问题负责。
所以,做个老好人也好,做自己想做的人也好,其实都不能保证未来别人回报给你同等的善意。
但如果你不要求自己是个“好人”,你会过得更舒坦,也比较不会受伤。
五.
不是”应该“,而是”愿意“
最后,我们来探讨第三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是必须、应该要做的?
在人际相处中,我们做决定的依据,通常是脑子里的一些信念和规则。比如:
别人都这么说了,那我应该听......别人都开口了,那我应该帮忙......人家还在加班,我这么早走了,合不合适......我是家里的老大,我应该照顾弟妹,我应该把玩具让给他们......
如上,这些做法其实本来挺好,但带上“必须”、“应该”的字眼儿,变成一种道德要求后,那就有问题了。
我们凭什么应该这样做呢?
我们前面说了,生活不是完全公平的,人际相处不是等价交换的。
种瓜不一定得瓜。别人可能有另一套价值观,你身为一个“好人”,并不能保证别人也对你有求必应。
你可能会想问,那怎么办?那别人请你帮忙,就不帮吗?别人的期待,别人的心情,就可以完全不顾吗?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该”按谁的期待来做,而在于你“想要”按谁的期待来做。
我愿不愿意先暂时放下我的事,去帮别人?我想不想满足长辈们的期待?
我愿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弟妹?......
如果我想,我才会去做。
试想下,如果你告诉一个人,我帮你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帮,他会有什么反应呢?
他会很感动,觉得你是个很好很好的人。
但如果你说,我帮你是因为我”愿意“,我”想“帮你,那他会怎么想呢?
他仍然会很感动,但更会觉得开心,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很珍贵的朋友。
六、写在结尾
你可能仍然觉得这些想法太理想主义,其实不是。
为了生存,或者梦想,我们把自己暂时退后没有问题。只要我们一直记得,自己选择的依据在自己心中。
不是图什么“善有善报”,也不是为了遵循某种“应该”的信条,只是因为我“想”,我“愿意”,哪怕我为了生存,“想要”暂时放下我自己。
请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取悦你自己。
- End -
作者:越菱小姐,不及格心理学研究森,不执业心理咨询师。只想把好故事、好观点说与你听。关于青春的困惑,成年的焦虑,这里有故事,也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