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业转型还来得及吗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转型也是死不转型也是死,等死不如在找死。这句话成了2020年许多老板的感叹。各个传统企业备受打击,但很多互联网公司却利用这个机会狠狠的赚了一笔,让不少传统企业老板眼红,觉得自己的公司可以以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或者通过最近很火的直播带货来解决疫情积压下来的滞销品。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转型? 目的是什么? 是因为转型符合发展方向,还是因为竞争对手先行一步?转型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兴起?说白了,所谓转型,目的是帮助企业达到持续增长的运作模式。不少传统企业老板还以为自己的用老办法还能维持很多年,可在一场疫情过后很多传统企业和实体店直接跌入万丈深渊,这才想起来要向互联网企业转型。 当前面临世界在飞速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如果跟不跟上脚步,那是要拉跨的。因此,企业要想在一个变化的未来赢得竞争,第一件事是改变一个点的思维方式,走向一个面的结构性的思维方式。因为未来的一切,一切的机遇都在面和结构之中产生。 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除了政府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外,关键还是在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规范管理、拥抱互联网。 从我观察的角度理解,只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结合,能为传统行业带来效率、体验和价格其一的优化,那就是一个可做的方向。注意,前提是在优化的过程中,不会把其中传统行业原本有的优势给破坏掉。 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有这么几个层面: 通过信息对称让消费者获取商品/服务更加便捷 比如原本需要在街旁扬招的打的方式,通过打车软件可以大大提升打车效率,对消费者来说等待时间减少了,对司机来说也不用瞎转、减少了空载率。这是双赢的模式。 通过优化流程让支付和服务过程本身更加便捷。比如支付宝在铺的线下支付,商铺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收款;或者最近火爆到要疯的线下服务业 O2O,做成上门服务,这在以前倒不是不可以,但移动互联网的预约、支付以及跟踪状态的功能能让其流程成本大大降低。 通过满足新的需求提升用户生活效率。比如比较火热但也遇到瓶颈的半成品生鲜项目,配送加工到可以直接烹饪的生鲜品套餐,省去了很多环节,白领会很有需求;比如送厨师上门做饭,家庭聚会或者朋友聚会时的需求也很大。 2. 体验优化 其实就是小米说的“互联网思维”和罗振宇说的“U 盘化生存”,用人话说就是“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和“打造 C2C 的平台”。 总结来说,也有二个点: 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信息化、流程化之后,用户的反馈极容易收集,可能不仅是用古老的用户主动填写个表单这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传统行业的流程信息化就保证每个环节都是可观察、可数据化、可统计的。结果就是,能清晰地看出哪里有问题,用户在哪不满意。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O2O 的投诉流程也更加简化,方式多样。对用户来说,不仅是在使用产品和服务时感觉体验更好了、服务更周到了,而且会觉得投诉有门所以心里有底。 首先,明确了三个基本战略:实施彻底的经营结构改革、构筑新的发展战略、强化关联经营。 今年的几次走访企业,转型不是句口号,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变革之法,结合自身企业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去解决疑难杂症。而在我们有为商学院服务过的众多老板中,我们发现很多老板有一个通病就是对于企业转型过于操之过急。其实,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何时转型、怎么转型。而是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面对内外部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这三个方面:首先,肯定是来源于公司内部反对。特别是对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盈利模式的变化,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与质疑,员工认为改变了现状自己的工作方式也要变化,会很麻烦。思想观念和实际执行力产生对峙时,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完成转型。其次,就是你的合作伙伴和产业链的客户们能不能配合,可能信息传达不到位,造成资源和人力上的浪费。 再者,来于外部社会舆论的误解。这主要是企业在转型初期必然会面临经营业绩下滑、或销售规模走低、或市场难以接受等问题。这些问题一 旦与转型相结合,就会在社会舆论上造成误解,引发一系列质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有的短则一年长则五年,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由此可见,你的企业到底往哪走是必须尽快明确的,即使已经在做的,面对新形势是否应该调整或者有变革的决心等等,已容不得半点耽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