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鸟类学习,保持社交距离
作者:Bryan Watts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天空中的社交距离示例:一个鸬鹚种群在三维空间上的社交距离。鸬鹚将巢穴筑在树杈上,并在垂直空间上错落有致。这种空间布局是为避免鸬鹚之间侵犯彼此领域而形成的。 (图片来源:Bryan Watts)
新型冠状病毒将会使我们铭记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这一专有名词的推行。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当聚集性行为发生时,防止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播的最小安全距离。
保持距离是防控疫情中用来减缓传播速度、降低曲线峰值、保护易感人群的几个策略之一。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大多数人对行为距离的概念很陌生,对社交距离的含义亦不熟悉。
而鸟类行为学家对社交距离和它的近义词(领地、私人空间、社交空间)却很熟悉,并且已经使用了1个多世纪。社交距离最初被用于描述一种常见的鸟类行为,个体之间常常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均匀的距离分布。
尽管观察者对鸟类保持社交距离的潜在益处和机理仍然未知,但保持距离这个现象本身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例如,燕子栖息在电话线上时,彼此间保持着惊人的精确又一致的距离。
在我们周围,鸟类保持空间距离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繁殖期,海鸟的巢穴常常呈均匀分布。在草坪上觅食的一群椋鸟像一支队伍那样整齐地保持着彼此间的空间距离。而蝗草鹀则将巢穴均匀地筑在草地上。
为何社交距离在鸟类中如此常见?鸟类是如何保持社交距离的?在形成社交距离的众多因素中,一种可能性是资源的可获得性。一定的空间距离保证了消费者(consumer)密度与可获得的资源相匹配。
尽管不是所有的鸟类都为领地大打出手,但领地防守对鸟类自身和幼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对领地的防守就是对资源的捍卫。无论是冬季的觅食领地,还是繁殖期的筑巢领地,为抵御入侵者而进行的防守产生了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交距离。
另一个形成社交距离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干扰。大多数海鸟以及其他鸟类在密集群体中筑巢,巢穴间保持距离相等。在一些物种中,巢穴间的距离可能不到一英寸(2.54 cm),鸟儿们住在小隔间里,就像纽约的公寓。
这样的空间距离使鸟类能够在养育幼鸟时不被邻居打扰。这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距离,取决于鸟儿可以倾斜身体以及能啄到邻居的距离(如果你被邻居啄到了,就说明你的巢穴跟邻居挨得太近了)。
在鸟类觅食群中,也由相同的机制维持着秩序,因为鸟类觅食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减少相互间的觅食干扰。滨鸟群有规律地分布在泥滩上,因为如果每只鸟都在滩涂上随意走动,将会吓跑猎物,最终影响到所有鸟儿的觅食。
无疑,许多疾病是通过鸟类之间的接触传播的,不过保持距离影响了被感染的几率。疾病是否是鸟类进化出社交距离的驱动力,我们尚不明了。
这不意味着疾病不是影响物种保持社交距离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已被证明是影响社交距离的重要原因。但是,疾病在鸟类空间行为的进化上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