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
2.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模型
马勒认为,三岁前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三个阶段: 一、正常自闭期 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 需要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让婴儿可以从这个心理蛋壳内破壳而出,从自闭走向开放。 二、正常共生期 1个月到6个月左右 这个阶段中,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身体和心理都是连在一起的,这被称为母婴共同体。 三、分离与个体化期 6个月到36个月左右 分离,是指身体上的独立;个体化,是指心理上的独立。 马勒把这个过程总结成了四个亚阶段,分别是分化与躯体意象、实践、和解和情感客体稳定与个体化。 这是标志性的时刻,个体化自我的形成,意味着孩子有了“内在的我”,而心中住下一个爱的妈妈,意味着孩子有了“内在的你”。 · 弗洛伊德的理论 俄狄浦斯期是三岁到六岁左右,也被称为恋父恋母期。对男孩来讲,是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对女孩来讲,是与母亲“竞争”父亲的爱。 俄狄浦斯期的顺利过渡,需要孩子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女孩认同母亲,把目标变成“找一个像母亲或者父亲这样的异性恋人”。 个体化自我,是孩子能展开竞争的基础。 孩子需要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这种认同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 ?怎样才算住着一个爱的人呢? 在俄狄浦斯期初步品尝了竞争与合作后,一个孩子就可以进入到社会中,在家庭以外,去学习更有张力的竞争与合作,并最终构建自己的生活。 武老师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诞生与发展,可以分五个阶段: 自恋之壳 母爱怀抱 家庭港湾 社会熔炉 无限世界 先是要刺破孤独的自恋之壳,进入到母爱怀抱,这是最原始的关系;接着要刺破母爱怀抱,进入到父亲母亲一起构建的家庭港湾;再接着,要离开家庭港湾,进入到所在文化的社会熔炉;最终也要刺破社会熔炉,进入到世界乃至无限的宇宙中。 自我诞生与发展的“蛋-鸡-鹰”模型 基本的满足和必须的边界 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对核心矛盾,那就是基本的满足和必须的边界。 基本的满足,一个孩子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这样才会体验到“我的需求是好的”,最终简化为“我是好的”,这是内聚性自我的向心力的由来。 孵化是一个重要隐喻。父母必须看到,孩子有一个自恋之壳,这个边界必须尊重,不能贸然强行破壳。 边界意识,既是个体化自我产生的一个条件,也会因为个体化自我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 如果说,个体化自我的发展,是对“我”的尊重,那么你也会看到,这一点实现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个人对“你”的尊重。这两者是相互成就的,而不是互为对立。 但是,当边界意识和个体化自我的发展受到阻碍时,你会看到非常熟悉的东西,糊涂哲学与浆糊逻辑,我将它们概括为混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