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美们:教育生态的照妖镜
如果你看到钟美美的视频会发笑,这段表演的力量就已经达到了。四处传播的语言暴力,被一个孩子用精妙的模仿,消解成幽默。
老师的刀子嘴,学生的豆腐心
几轮热搜之后,当地教育局终于回应,确实希望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作品。所以,钟美美的视频是负能量?
视频中除了模仿,没有做任何评论,最多只能算逼真的反映。模仿夸张吗?也许有,但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那些让观众一秒穿越回课堂的言行和氛围,只能来自他接触过的老师和大人。

如果是负能量,该反思的,也是将负能量洒向课堂、基本靠吼来hold住学生的部分教师。
“你怎么这么不要(死)脸呢”,“我们班有好学生吗?!”“差生上后边坐着去”,这样的表达似乎已经成了一部分教师群体的祖传台词。在这样的环境待久了,老师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这样说话有什么问题。
心理学上,把这种语言方式称为:贴标签,并且是带有人格羞辱性质的标签。学生听到的当下也许不会特别反抗。一方面有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会自动忽略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的身份设定,让孩子第一反应不是驳斥,而是忍耐。
但这种语言暴力,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会有隐秘而强大的内化影响。当你被看做一个“讨厌的人”,为避免被排斥,你可能会更加固执己见。当你觉得被拒绝和冷落,也会感到非常愤怒,甚至想要报复。
老师或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父母在家庭的私密环境中骂孩子不同,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暴力,不下于一种公开羞辱,尤其在青春期的年纪。自我和个性的苏醒、面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对集体认同的寻求,让公开场合的语言暴力,就像被迫和其他人围观一个糟糕的自己。

不要觉得这样的心理太矫情。在《解码青春期》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组美国的数据:每年有120万青少年辍学;自杀成为15~24岁年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青春期,成为集体中受欢迎、被接纳的成员,是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青少年群体内部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则,指向一种身份认同。维持这种规则,用的可能是很残忍的方法。比如取笑、捉弄不守规则、与众不同的人;行为严重的还会发展为校园暴力和霸凌。
当老师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实际也加深了青少年群体在身份认同上的分裂,激化了同辈人的压力。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深刻感受过,被老师认为是“坏学生”的同学对所谓“好学生”的排斥,即使是“好学生”的自己,也会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些不安。
老师心里怎么想的?
一个黑龙江男孩的视频,让大江南北的网友强烈共鸣,用实力证明了它的普遍性,背后一定有值得探索的原因。事件发酵后,一位北师大毕业的老师和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老师都是这个样子?
她和她的同学们,北师大毕业,北京top名校任教。1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却纷纷离开讲台。除了纠结教育部门和学校有没有约谈孩子,更希望他们能考虑:怎么才能聘请到和留下优秀的好老师。
虽然这位老师没有更具体的描述,我们也可以想象,大多数普通教师面临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压力。碰上学生调皮带不动,迁怒是一件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除此之外,“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思维,让很多人依然把教训当成教育。语言打击和惩罚,在课堂上似乎天经地义,都是“为你好”。
实际上,吼叫和惩罚,除了带来情绪伤害,很少能帮学生改正错误。孩子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对抗和自我保护上,而不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修正。
“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是通往答案的入口
语言暴力和体罚,阻断的不仅是孩子的反思过程,还有老师发现与引导孩子的机会。面对孩子学习出现的问题,老师说:“我不用讲了,讲啥呀?”对最后一名说:“你这次考挺好啊。”对不起,老师这样说,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很差劲,还会感到一种被放弃的恐惧。学习不认真看起来是态度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也是能力问题。没有孩子一开始就放弃学习,尤其中国的孩子,也很少不知道学习多“重要”。否定孩子本身,引起抵触情绪,才更容易造成学习态度问题。

早恋是校园中一个复杂又令人头疼的问题。钟美美模仿的老师,用挖苦和讽刺的语言,把孩子人生第一次萌发的美好感情变成了一场灾难:恋爱是一件羞耻的事。这样确实简便又粗暴。但背后需要被引导的青春期情感发展问题,却被掩盖了。面对青春期的情感震动和身体的变化,孩子也感到迷茫。而大人的打击,无疑摧毁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的可信任感。无人可以求助的孩子,也许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激进行为。

我们不敢相信12岁学生去开房的时候,也应该想想,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让他们缺少基本的性教育,对情感的探索如此焦躁不加思考?虽然我们还做不到日本节目《校园疯神榜》那样,校长鼓励孩子在天台告白。

虽然最后告白的孩子并没有“成功”,但表达和接受的过程,让这份美好的情感落在了有人听到的地方。他们没有在孤独中默默埋葬自己的青春情绪。在520,至少我们可以温暖地给孩子们一场性教育,或者感情疏导。这比公开羞辱他们有帮助得多。

钟美美的暴力转换器
校园当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无数年轻的生命,无数未来的希望;学校是教人寻找真相的地方。但真相=美好吗?不,真相是光影相生,黑白交错。我们希望孩子在学校收获美好,但他们也自然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比起树立信息壁垒,不如教他们独立思考,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提供温暖的支持。
钟美美用模仿,将语言暴力转换成一种幽默。还有人在其中,看到了讽刺的力量。
面对语言暴力,又有弱势和强势者的地位悬殊,你不想接受,也不想赤裸裸地反抗,还能做什么?讽刺。教师这个职业有自己的客观弱势,但面对钟美美这样13岁的孩子,却又无疑是强势的。“讽刺当然是一种冒犯,但当这种冒犯成为了弱势者面向强势者的抗议的时候,这种冒犯就会有了合法性。它既是富有技巧与感染力的表达,也是弱势者的自我调解与互勉。”(《陈迪说》)
用幽默讽刺调解恶意,黄渤绝对是高手。第50届金马颁奖礼,和郑裕玲的一段言语交锋,是提到黄渤口才不会绕过的经典。
讽刺是一种智慧,它将言语中的恶意推到后方,让好笑成为观者听众的第一感受。讽刺也藏着一种善意,先有了面上这层开心的共情,不同立场的人,才有勇气来讨论讽刺语言中,带着恶意的内核。所以如果你因为钟美美的视频咧了一下嘴角,这段视频的意义,就已经达到。这个极具表演天赋的男孩,已经把他说不清道不明,却不想忽略的疑惑,带到了对复杂难缠的现实习以为常的我们面前。
父母请成为孩子的力量
看了钟美美妈妈的采访,她对孩子的支持和保护,让我很感动。她没有说孩子不务正业,说隐藏视频的目的,是希望在网络言论中保护孩子。最后,想给一些实用的建议,给爸爸妈妈们打个气。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你们永远是TA最强最温暖的后盾,只要有父母的支持,孩子就有力量面对任何难题。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孩子的表现有问题,却不能着急解决问题,要追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孩子爱玩手机,不要只是没收手机,关在书房学习。考虑一下他为什么这么依赖游戏获得满足?有没有可能是学习没有成就感,又找不到提高的方法,还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嫌弃,被同学取笑,而一起玩游戏的小伙伴却对自己很友好。
如果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又不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孩子喜欢把学校和家庭环境分开——学校更像一个以自我身份闯荡的新世界,和亲子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对话体系。
一方面,家长要尊重孩子个性,在孩子分享自己经历的时候,充分关心孩子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在孩子需要建议的时候,不要命令,告诉孩子你的意见。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是可以信任的。这样当他们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就更可能向父母求助。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
除了关注孩子的问题,家长还也要觉察自己的情绪。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中有一个例子。妈妈带女儿参加亲子活动的游戏,无论怎么循循善诱,女儿一直不敢上场和小朋友玩。妈妈不耐烦,对孩子说,“别跟着我,我不想和胆小的孩子在一起!”这位妈妈还对旁人说,“这孩子,从小就认生,也不知道随谁。”
其实“旁人”看得清清楚楚:孩子认生,根源恰恰就在妈妈身上。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怯认生,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她的嫌弃——嫌弃的言语,嫌弃的表情,嫌弃的动作,让孩子更不敢离开妈妈。别让自己的心理预设,在无意识之间成为伤害孩子的帮凶。
钟美美视频的下架,引发了各路教育关注者的讨论。作为一个普通关注者,我也很担心钟美美小朋友会不会受到冲击。他在视频中展现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天分惊人的模仿力,都令人赞叹。钟美美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带着怨气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负能量,转换成了一种幽默。希望世界也能对他温柔以待。
参考资料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解码青春期》【美】乔希·西普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凌想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美)苏拉•哈特(Sura Hart)
《教养的迷思》朱迪斯·哈里斯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523篇内容 · 40.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41.3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69篇内容 · 66.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533篇内容 · 731.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227篇内容 · 481.1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760篇内容 · 165.2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66篇内容 · 135.4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29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愿每一个钟美美的身后,都有包容的家长和老师,以开阔的眼界与心胸,陪伴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