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
虽然我不喜欢标签,比如“人到中年”之类的概括和归类,但是的确在某一个人生阶段,我们不再消耗大量时间自怨自怜,因为我们已经懂得,人生中所有的困难,只有解决问题这一条路径。
因这场疫情,原本打算去国外拍纪录片的计划搁浅,赋闲在家的五个月里,虽每日读书,学语言,做家务,努力照顾好一个男人和一只狗,把时间利用的满满当当,但还是对抗不了内心深层次的焦虑,很难想象在原本背负贷款的情况下,长期没有收入,将如何生存。总之,我失业了。
毕业十年,生存依旧是我最大的问题。刚毕业时,在某台节目组做编导,实习半年,没有底薪,做一期节目拿一期节目稿费,持续做了几年编导后,就跟几个朋友创业做了个影视工作室,此后便开始了入不敷出的生活。记得有一年春节前,我们公司的卡上只剩下一千块钱。在视频行业风生水起的这些年,我们也没能乘风破浪。我也没有变成想象中的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甚至收入情况还大不如从前。可事情还是要做,人还是要活。
每年我都会回老家一到两次,每次从老家返程之前,我爸都会塞给我一两千块钱,叮嘱我,路上买点吃的,别不舍得吃。每次我爸知道我弟弟找我借钱的时候,他都会把我弟弟骂一顿,骂他不懂事,不知道我的困难。很多次我都想家,但又不敢回,怕的是多年境况不如人,怕我爸时刻为我操心。前几天,我爸打电话过来,问我有没有开工,问我手里还有没有钱,问需不需要给我打点钱。我说,爸,不用,你那点钱还不够我还一个月的贷款。每次想到他暴露在烈日下工作,想他这么多年的坚韧,我的心揪着的疼,那些有能力赡养父母的儿女们,你们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他们。
这次疫情,跟我有一样遭遇的人很多,我甚至还算幸运的,因为至少没有赔钱。我有个朋友,做了多年高管,疫情前辞职,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坐日愁城,四处借钱,以应对每月的房贷和日常的家庭开支。他的经历让我想起 《光荣与梦想》这本书中提到的1932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社会情状:“中产阶级衰落的速度之快令人乍舌。修建加利福尼亚水库的那些打工者中,竟有农场主,牧师,工程师,学校校长以及密苏里州一家银行的前行长。在芝加哥,200名妇女整夜在格兰特公园或林肯公园露宿。她们既无寝棚,又无铺盖,没有任何遮挡的东西。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躺在冰冷的地上,忍受着刺骨的寒冷,挨到天亮。警察发现一名注册护士快饿死在一个私人住宅的枫树林里,她已经在一堆旧衣服和废纸中躺了整整两个星期。前段时间,我俩通话,我建议他去开滴滴,总之无论如何找份工作,以解燃眉之急。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不知道最近他在做什么。
至于我呢,想来想去,能做的,并在短时间内有收入的工作并不多,虽然听上去很沮丧,但非常现实。于是,我先从日常节流开始。比如,五个月没买一件衣服、把不穿的衣服挂在二手APP上销售,几乎不点外卖(偶尔几次是因为吃自己做的饭实在吃腻歪了)、囤了各种咸菜(鱼罐头、油焖笋罐头、榨菜丝、橄榄菜、六必居)、开始关心蔬菜价格决定买哪种不买哪种,护肤品减量使用,甚至连一张一次性餐桌布也分成几份。总之,我开始尝试各种能省钱的法子。以前,总说要有危机意识,要学会过日子,可都没有这一次体会的这么深刻,这么彻底。现在的样子,终于有点儿像过日子了。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爸妈,我觉得我跟他们越来越近了,这种近,不光是行为趋向的近,而是我懂了他们。
虽然我不喜欢标签,各种各样的标签我都不喜欢。比如“人到中年”之类的概括和归类,但是的确在某一个人生阶段,我们不再消耗大量时间自怨自怜,因为我们已经懂得,人生中所有的困难,只有解决问题这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