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存在哪些细思恐极的事情
查看话题 >《未来简史》与未来城市
最近恰巧在准备竞标一个“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的课题项目,所以随手看的书也容易联想到政府对城市的治理和规划。现在看十三五规划、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政府计划,都可以清晰看到“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教育、健康、生态宜居等等。
就像以前美国人写的很有名的那本《大城市的死与生》,强调城市里公园、街道、咖啡厅等等的设计细节都是为人的安全、舒适考虑,是本着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来写的。

现在以色列的著名作家写的《未来简史》预想将来智能科技、生理医学、生命科学超级发达并且相互结合以后,人类会进化为更高级的物种,会催化社会革命,颠覆掉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将由宗教社会的神灵至上,到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以人的主观意志感受为第一目的——再演变成数据主义,一切皆为信息,由算法掌控,硅基物质的算法是机器智能,碳基物质的算法是人和动植物这样的低级智能,高级人类与高级机器结合后的算法承载体(不论是新基因、芯片嵌入、机械肢体)则是未来世界乃至宇宙的主宰者。


未来如果基础底层世界观由人文主义变成数据主义(或者叫算法主义),把全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是一个小芯片,自然的一个未来城市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为了使得城市这个系统更高效,有4种方式,这每种方式都是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思路:
1、 增加处理器数量。
100000人的城市,运算能力高于1000人的村庄,所以首先还是要抢人,不要再固执的维护本地土著的权益,设置诸如户口和买房限制之类的障碍,最后害的是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本地人。再就是如同最近超火爆的教年轻人创业的韩剧《梨泰院class》所呈现的成功真理——增加信任,增加人与人、人与政府、公司与公司间的信任,然后不论有什么困难挑战都是可以克服的。

2、 增加处理器种类。
一个系统拥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处理器,就可以增加动力和创意,举原始社会的例子看,农民、祭祀、医生交流对话中产生的想法,必然是狩猎、采集者之间怎么谈都谈不到的。这也类比于现在地方政府需要完善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越丰富越好,即便现在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增益,但共存一段时间以后,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3、 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
数据、信息、以及它们的承载体,不论是网络、人、还是其它智能和物质,本来就有连接的本性。缺少连接就缺少动力和创造力。10个有贸易网络连接的城市,产出的经济、科技与社会创新通常要高于10个孤立的城市。前段时间看《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基本从90年代往后,山东的崛起和高速发展,伴随着几个优秀的著名干部,而他们特别注重的就包括组织东北亚交流活动、到香港办项目对接会、与欧洲、非洲乃至各大洲的许多国家进行联系,使得“土”山东逐渐开拓了资源和思路。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不能太往内看,需要特别重视与周边和其他城市的连接。
4、 增加连接的流通自由度。
仅仅连接处理器,数据无法自由流通也没什么用。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法治观念等等如果不利于流通自由度提高。就像10个城市之间修建了道路,但路上满是劫匪,商人或旅行者难以通行,这条路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自由市场、体制外的科学社群、法治概念、民主传播,都是有助于消除种种障碍,利于改善城市这个数据处理系统的。
感觉现在我们的政府应该是基本注意到了1、2、3、4。1做的差强人意、不够真诚;2做的力不从心、毕竟主要靠市场而且不是短期的事、急不得;3做的比较流于表面了讲真;4呢,嘴上一直喊、希望能有好的政策建议、甚至去看欧美、以色列、日本的所谓支持政策创新,但看看实际的政策文件,还相去甚远,根源上还是体制机制这套软硬件系统、当家长的儒家思维观念不好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