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
故事由一个作家的视角展开,这是一种很便捷高效的方式,作家自带一种窥探别人生活的属性,叙述更加深刻,作家带着悲悯的眼光,更能接近主题。
关于二战的东西已经看得不少,犹太人,波兰人,俄国人,集中营,这些名词似乎超出现在的生活,让人难以想象,却是以前存在过的现实。苏菲,一个波兰人,被抓到了集中营,如果我们只知道个大概,就会以为纳粹只抓犹太人,种族主义者对除了敌对民族之外的人,采取缓刑。他们除了自己谁都不放在眼里。苏菲被迫做出的选择,成了她一生不能忘记的痛苦,很多大屠杀的受害者选择沉默,苏菲说上帝死在了集中营了。
我很难理解这种敌对,因为中国人讲究礼仪,讲一个“先礼后兵”、来者是客、中国的人大都很善良。至于种族主义者,他们被赋予权力,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在人体方面证明了日耳曼人优于世界其他人种,流浪的犹太人给德国带来的经济上的负担成了罪名,消灭犹太人,让更聪明的雅利安民族掌管地球是对人类的救赎,是上帝是旨意。类似美国对黑人的研究,也认为黑人是未进化完全的种族,他们是人类进步的绊脚石,命运让他们只能受到奴役。为了全人类,牺牲几个劣势种族似乎确实无可厚非,打着这种招牌,既赋予自己权力,又剥夺了他人的权力。大屠杀开始了。
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奥斯维辛的冬天,雪花都是黑色的,上面沾着犹太人的骨灰。
疯狂的希特勒,疯狂地要消灭所有的犹太人,推崇勇敢美丽的雅利安人种,但他自己的身世却是纳粹党的最高机密,由于出身卑微,不能准确推断其外祖母的种族,甚至有传言希特勒是犹太和黑人的混血。
其实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讲得那么简单,纳粹杀了犹太。历史是一段时间,是人类经历过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它就像现在一样丰富,有暴乱的犹太人,波兰有自救会,也有反对纳粹的德国人,可是这些都被六百万人的骨血造成的车轮匆匆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