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支付的诞生和前景(中国)
今天看到一个文章,讨论的是近五六年来流行的电子货币,也就是移动支付,文章里说道,近些年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许多10后出生的小孩子在看到父母在用纸币购物时竟然会问道“这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买东西?”这不免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更远的未来,在中国,纸币会不会全面电子化,从此以后微信和支付宝成为中国唯二的支付方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中国普及移动支付如此的迅速,
一、平台的信任
众所周知,腾讯有两大社交app QQ和微信,论用户量和存在时间,qq都要完胜于微信,为什么靠移动支付火起来的不是QQ钱包而是微信支付呢,这就涉及到这两大平台的建立起来的用户信任度明显不同,qq作为中国最早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可以依靠在网络建立虚拟形象以及随机生成的qq账号,添加无数来自不同地区的网友进行社交,从2002年开始,用户量每年成倍的增长,直至现在qq依旧是中国用户量最多的社交平台,但是,正是因为QQ在社交方面的优势,才导致它无法成为移动支付的工具,首先由于QQ账号的随机性,导致安全性极低,账号被盗的可能性极高,其次qq最初对标的是陌生人交友圈,对陌生人转账天然的带有谨慎的考量。微信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两大问题,通过手机号码注册保障一定程度的实名制以及安全性,好友的范围缩小在熟人范围,这也就极大的增强了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支付宝也是相同的道理,记得一开始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使用的大多是网银支付,也就是网上银行,随着购买的次数越来越多,收到的货物越来越多,我们对于淘宝这个平台的信任程度也就越来越高,连带着对于其移动支付服务支付宝也就产生了相同的信任。
二、二维码的普及
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在中国被发扬光大,二维码的“前身”的是条形码,两者看似相似实际大有不同,条形码作为商品的代号,受到严格的国家管控,二维码则不同,其生成条件宽泛的多,把条形码比做是商品的价签的话,商家的二维码和每个人支付软件里的二维码其实就相当于收银机和钱包,“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翻译过来就是,我主动放钱进去还是你自己来拿?不夸张的说,二维码的生成数量已经可以达到中国14亿人人手一码的程度,尤其是两大平台前两年对商家及个人开放免费申请支付二维码,不仅如此还送立牌和贴纸,快递最快一天送到,这么一来,仅仅几个月,门口卖菜的大爷大妈的摊位上就都出现了“小绿和小蓝”的身影。
三、国有银行的背书
电子货币之所以还被称之为货币,其意义就在于它的可提取性和可转化性,国家规定,无论哪个交易平台,微信零钱或者支付宝余额都需要绑定银行卡作为资金的交易媒介,有国有银行以及国家政策的背书和支持,两大电子货币平台当然的被大众认为成为具有国家授权的交易平台,这也是为什么的比特币、Q币等不能成为主流移动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
说完这么一大堆回到最初的问题,今后中国,纸币能不能被完全取代,货币全盘电子化,我的回答是,技术层面可以,但现实是不可能实现,首先,货币有四大特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功能以及贮藏手段,前三点电子货币都能做到,但最后一点是电子货币永远无法改变的,和平年代里经济稳步发展,欣欣向荣,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电子支付,似乎忘记纸钞的存在,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但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两大公司一起倒下或衰落,如同前两年的ofo小黄车一样,引发提取押金的热潮,人们本能的会提取货币为现金,作为应对危机的贮藏手段。其次,即使人们手中不再使用纸币,手机支付的背后其实是银行这台机器在不断地运转,资金由这个银行转到那个银行,由那个银行又回到国库,在进入下一个银行,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即使我们不再使用纸币交易,但是纸币仍然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最后就是安全性,数据归根到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小数点的更改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利用电子支付创造了多少“黑暗的房间”,在权力的角落又会滋生多少腐败,又有多少人没有禁住在荧幕中跳动的数字的诱惑,又有多少人会因此铤而走险,我想这个数字在将来只会增而不会减。
从现在来看,似乎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移动支付普及最快的国家,这也是让许多金融业发展早且完备的发达国家所惊叹的,西方国家中特别是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拥有移动支付服务,其主要方式为各大银行发行的“信用卡”,这是电子货币替代纸币的第一种形式,如今将近50年过去了,再去到那些国家,我们仍然会发现,纸币仍然被大量的使用,人们使用银行卡消费的比例与微信支付相比相距甚远,但这一定是落后吗?这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在此不作过多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