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37-38卷 王莽激进的儒家原教旨主义
王莽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其有着崇高的理想,这些理想的根源来源于远古的施政思想。这些思想是其前一千多年以前的周朝时,由周公创立、孔孟记载下来的。周朝的行政思想,通过儒家的典籍记录下来了,而在西汉末年,儒家思潮空前高涨。王莽能够上位的部分原因就是获得儒士的支持,而当其上位之后,就立即开始一改200年以来的制度,转为实行上古周朝的政治制度。

首先,就是改名。比如改山川地理的名字,改百官的名字。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在儒家眼里非常重要,王莽想要通过改名的方式,建立新的礼教制度,这样做,实际上只不过抓住了“正名”的皮毛,历史发展到现在,200年以来,人们已经适应现在的这些“名”,突然改变这些事实不变的名,只会造成人民茫然无从,与其改名而正名的思想其实都是事与愿违的,取得的效果只能是相反的。

其次,就是轻利。孔孟之道对于“利”的定义:“利之义所聚”,利益在正派的儒家看来,只不过是聚集“有义的人和事”的途径,而不是目的。王莽也这么认为,认为义是根本,就不要外在的利益了:他让各级官员不领俸禄,公务员不领工资,号召大家讲奉献。对于富有的公侯而言也许还能做到,毕竟诸侯王有着自己的封地收入,但是普通官员没有俸禄了,就开始以一种灰色收入的方式来盘剥百姓,如此一来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加入赤眉、绿林的起义大军大众,直接为新莽政权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王莽的目的在于实行远古的政治制度,而且所采取的的方式过于激进。“法先王”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但是远古的政治制度是否适合现今的社会,他没有思考,远古是诸侯封土建国,现在是中央集权,世易时移,远古最好的制度不一定适合现在,对于儒家原教旨保守主义的王莽而言,他们没考虑这一点。其实是实行的改革方式过于激进,虽然不同于秦始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但是在经济、政治上过于激进、不留间歇的这些改造,也是非常危险的,应当给予一定的缓冲和消化。
王莽如果不是怀有这些不切实际和过于激进的想法,而是做一个如同是杨坚的皇帝,依靠他的个人魅力,他的帝国说不定能长久。过犹不及,过于“有为”与“无为”其实本身一样的。历史不能假设,新莽政权就在这种过于激进的保守主义推行下失败了,新莽政权的失败,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失败,也是远古政治制度在现代不可行的一种例证。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