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36卷 兴于后戚也亡于后戚的西汉
自从王莽重新上位之后,王莽篡汉的步伐似乎走得更快了。可能是由于在汉哀帝期间,王莽被强制归国,其对于后续的政治有了新的思考,就是不能再等了。当汉哀帝一死,其与王太后迅速翻盘之后,获得信心,就加速了自己的篡位之路。
首先,以来多年经营获得人气和名声,获得综合伊尹和周公的“宰衡”职位,然后名正言顺的处在众诸侯和王的上面了,加上与王太后的紧密关系,控制了朝政,一切就是变得顺风顺水起来。

其次,控制了朝政的同时,王莽也开始推行其施政的思想,比如要求市场无差价、抓紧治安、公务员不拿工作等要求,这其实就是古代朴素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实践之后,发现并没有太多人来反对,这个使得他的政治抱负获得信心。然后,继续一人之上往上要待遇,比如加九锡、搞一些祥瑞事件,烘托自己继续往上,能够获得九五之尊的帝位。

由于西汉末年的几代皇帝的确非常的不怎么样,王莽的个人魅力又深入民心,王莽与杨雄、刘秀是当时的三大名士,王莽又有王太后撑腰,因此当王莽提出以上难以想象的要求时,居然有很多人同意了,一种众望所归的场面,即便是群众有人反对,反对这一批人也不敢贸然出面,就是有人以来反对,也被王莽控制的军队制服了,加上几十万人的游行请命,中间派也倒戈认可了王莽的篡汉,王莽的行动进行得很顺利。

直到此时王太后居然大吃一惊,王政君的想法,也许就是要王家掌政,从来没有想过以王氏来代替刘氏,这个吃惊的原因还有就是:自从300年前出现过田代齐姜的事,很久没有这种从内部篡夺政权的事情发生了。如今,王莽从大臣摇身一变要当皇帝,王太后看到当如百依百顺的自家侄孙变了个人似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王太后与王莽在战术上的目的相同,但是在战略上的目的产生了分歧,战术上都是要获得权力,但是战略上,王太后要获得是依赖于刘氏的权力,而王莽要的不依赖于刘氏的权力。
王太后不情愿的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这块由和氏璧刻成的传国宝碎了一小角,后人用金子补全,从此“金镶玉”的说法出现民间。传国玉玺的伤痕,从此每隔200~300年一再发生。西汉灭亡了,兴与后戚,也亡于后戚。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