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游子对家乡是不有好感的

客西马尼园里的橄榄树,至少有两千年,因为它们亲自见证了耶稣被钉十架的前夜里,在这个园子里向天父的祷告
小到故乡,大到祖国,因为承载了我们成长的时间和物理空间,而变成每个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自《爱国的四个层次》)
其实做人论事要先立乎其大,但凡这样的大人游子是不对家乡有好感的,因为家乡与之为敌。古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出国征战,家里被家乡人逼得破败不堪,母亲投海自尽,邻居天天骚扰其妻、逼其改嫁。而在耶路撒冷城,耶稣就是被家乡人出卖杀死的。尽管被圣灵充满,耶稣因不随顺传统和众人,而被弃绝、被家乡驱逐、被故国残害。因此,耶稣有神恩在他身上,是个超人,却一样被家乡的人所厌恶。
……家乡人“都怒气满胸,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最后,耶稣终于被故国的众人钉上十字架。(高旭东:《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
想想啊,一个人好好的会离开故乡吗?为什么要离开故土啊!根本上是因为故乡让你活不下去,不得不去异地求生啊……。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描绘出一个为家乡所不容的自我,是怎样被家乡驱逐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国鲁迅在家乡由于家道中落,受尽白眼,18岁不得不“逃异地”、“走异路”,去南京,出东京,活在北京,最后死在上海,一辈子不回绍兴……。所以“故乡”二字从来是一个负面词。现在居然搞得烟视媚行,夺人魂魄似的,这是文宣“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结果。
自古名人都是不爱家乡不爱国,一生在外漂泊,最后选择死在异地的。李白、杜甫、毛泽东、周恩来、爱因斯坦、马克思……都这样子,故乡太丑陋容纳不下他们。网上搜了一下,阿伦特甚至连国都不爱:
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惟一一种爱,就是爱人。
在今天日本,爱国主义不受重视,甚至有意忽略。一个让人民为它去死的国家,就让它灭亡好了。
中国自古一家一乡并不像今天描摹的这么好,邻里从不管隔壁的事情,冷漠得很。这个历史学家秦晖从唐诗中看出来了。
在唐诗中,我们就可以读到。诸如“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样的情景说明中国村社,除了官府“检籍”、“比户”类户口控制,社区里邻里他人间,几乎是不管的。
哪怕你到了今天在外混,某一天穷兮兮的回乡试试?故乡亲情在哪里?所以古人一再强调要衣锦还乡,否则莫回。“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是屌丝苏秦回到家乡的下场。
“故乡是拿来想的”,其他的不要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