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院住到不想出院
一时懒惰一时爽,一直懒惰却不能一直爽。

昨天,家公去医院复诊。医生除了开一些药物给他之外,还是照样叮嘱他要多做运动、饮食要清淡。
昨晚在饭桌上,家婆说医生建议家公可以尝试用右手推动一下豆子、花生之类的东西,以此达到活络右手经脉的目的。但家公大发雷霆,说他的右手根本动不了,更别提拿东西。
家婆开始念叨,说医生去年甚至前几年就叮嘱过家公,不要熬夜,要戒烟,要多做运动,但是家公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尤其是去年,烟抽得更凶了,夜也熬得比年轻人还深,而且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几乎没有运动过。
报应终究还是来了。今年刚过完年,疫情凶猛来袭,家公的中风症状(又称:脑卒中,卒中)出现了:左脚麻痹,动弹不得,右手僵硬失去知觉。送去医院,以为住院2周左右就可以出院回家,毕竟疫情当时,医院并非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一住就是1个多月。
在住院满1个月时,医生建议他出院,一是危险期已度过,剩下的就要依靠患者平时多运动、饮食科学、作息规律;二是因为住院医保报销已达到医院的上限,医院不希望患者还占用着公共卫生资源。
但是,家公不愿意出院,让家婆去跟医生求情耍赖。就这样,又住多了1个星期。同时,两位老人还让我老公去打听其它医院的床位、针灸和按摩等情况,打算转移到其它医院入住。
受疫情影响,很多医院的床位收紧,很多科室和服务也暂时关闭。无奈,家公只好死了继续住院这条心,乖乖回家疗养康复。为什么家公如此执念于住院呢?因为在医院里,有护工帮他按摩、针灸、协助他做简单的康复活动,回到家里的话,可没有这些服务。
出院回家的日子里,家公依旧是天天开着电视,从早看到晚。如果没有督促他运动的话,基本就不会离开他的“宝座”。就这样3个月过去了,至今他还是非常依赖药物,只能用左手吃饭,走路也是慢慢挪动,康复的程度并不大。直至昨天,他还心心念念要去住院。
为什么要记录这件事呢?因为这件事挺颠覆我的观念的。家公之所以这样,很大原因归结于他的懒惰。一时懒惰一时爽,一直懒惰却不能一直爽。
懒惰,是人类的基因之一,没有对错,这种基因应该曾帮助过人类走过几万年的岁月,到如今,它还没有消失,说明它应该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打着鸡血斗志昂扬地生活,有一部分人天性就比较懒惰。
懒惰有没有好处呢?也有,但不多,比如我们小学课本上曾有一篇课文叫《懒惰的智慧》,就阐述了懒惰也可以催生很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想法和发明。但我会认为这样的“懒惰”也是一种“勤劳”,毕竟这样的懒惰者起码肯动脑筋去想点子。我想说的懒惰是一种消极、萎靡的人生态度,就像我家公这类人,他们连投机取巧或耍小聪明都懒得去做,这才是最可怕的。
在这里,我也不是想要批判家公,因为这是他的选择,我能做的就是给他善意的提醒。早在我老公念中学的时候,家公就提前给自己下岗,不愿意继续工作了。确实没有谁规定,人一定要工作到退休或工作到老,但家公的“退休生活”看起来却很不健康:天天守着电视、日夜颠倒、爱吃重口味的食物、1天1包烟、1年不出几次门、在家从不运动……这样的生活,让他确实得到了十几年的舒适自在,人嘛,总要享受。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懒惰也不例外,舒适自在的同时,也为中风埋下了祸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咳嗽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是不是家里人不关心、没有提醒监督他呢?当然不是,所有的亲朋好友来串门时,必定会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平时要多出去走走,少抽点烟。作为家人的我们,隔三差五就提醒他。但是有用吗?没有!而且还适得其反,他不仅不领情,还整天大发脾气,嫌我们啰嗦,似乎觉得这样做了,是给了我们好处,而不是给他好处。
人活在世上,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对自己负责,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往往可以寻求到较好的结果。勤劳的人,一般不会饿死。懒惰的人,一般难有作为。
从我家公的例子,联想到了我爸和我小叔的人生。以前,我几乎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爸年少丧父,奶奶带着大姑妈和小叔改嫁,家里就剩下我爸和二姑妈相依为命。
我爸的一生,算不上成功,只是勤劳踏实,和我妈一起靠着勤劳的双手,养大了3个孩子,并供孩子读完了大学,还盖了2栋房子,虽然盖房子的钱也是东凑西借的,但已在前几年还清了债务。如今,我爸依然不舍得退休,继续工作赚钱。
我小叔却是另外一种人生。小叔在家里最小,自幼得宠,生性也相对懦弱一些,但这都不是最致命的。年轻的时候,他在工地做看管,得了肺病,一直医治不好,只能回老家。此时,他在老家的老婆(我婶)已跟人私奔,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他就这样跟着我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奶奶去世。
这二十多年来,虽然他得了肺病,但并非不能自理,在农村,只要愿意种田,还是会有收成的,但小叔从不种田。他领到的田地,送给了别人,他的生活来源一直靠我大姑妈支持。奶奶去世后,大姑妈再也不给钱他用了。这么多年的压抑,他得了精神病,全赖我爸妈帮他申请低保户、残疾证,才争取到一些生活费用。日常的起居,也是我爸妈帮忙打理。
讲我爸和我小叔的例子,只是想表达,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活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我爸前半辈子虽然很辛苦,但后半辈子起码有个盼头,子女孝顺,有房有地有收入。小叔虽然在年轻时过得很自在,无忧无虑,但后半辈子孤苦伶仃,唯一的依靠就是我爸妈。
所以啊,人活着,偶尔偷偷懒就好,千万不能一直懒,一直怕辛苦,不然就真的虚度一生了。
但打败懒惰谈何容易呢?懒惰只需要一个借口就够了,勤劳和自律却需要很多理由来支撑我们。谁不想舒舒服服地躺着沙发、吹着空调、啃着西瓜呢?
大部分人都喜欢享受舒适,但为什么我们还愿意牺牲眼前的安逸和舒适去努力奋斗呢?为什么我们还愿意勤劳地工作和学习呢?因为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了,我们考虑了懒惰的后果,比如懒得运动可能会长胖甚至危害到健康、懒得做家务就会越积越多导致周末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努力工作可能会面临失业、不注重形象或许会与男神(女神)擦肩而过……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我们愿意暂时把舒适感和满足感延后。
辛苦过后的劳动所得,一般会比现在的更甜,因此我们愿意打败懒惰。相反,如果一直懒惰下去,麻烦或坏处不久后就会找上门来。
最后,引用一句很喜欢的名言作为结尾:
因为今天不想跑步,所以才去跑!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