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流变
——中国近代史探幽之九
西方人对于中国形象的看法,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本国发展的时代境遇,同时传播媒介也影响着中国形象的真实传递。以德国为例,中国形象几经变迁,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13世纪之前,德国文献资料对中国的记录多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粗略介绍。而13世纪前的中国曾经历过汉唐的强大,两宋的富庶,国力之强曾傲然于世界,但彼时德国尚处于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的落后时期,不可能具备了解遥远东方国度的国力和远见。
13至17世纪,当《马可波罗游记》传遍欧洲的时候,德国正处于封建割据、民生凋敝的历史时期,国内内乱无暇将眼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对中国的形象解读依然是模糊朦胧的。但随着以汤若望为代表的德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中国宏大壮丽、高度理想化的盛世图景才得以真正以更为直接和可信的方式传回德国,中国在德国的正面形象逐步构建。
18至19世纪,因为康熙皇帝的禁教措施,西方传教士失去了对中国形象客观表达的话语权,而来华经商的欧洲商人更关注商业利益,他们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语系中,中国思想的精华传统文化伦理失语了。而此时的中华帝国科学技术也日益落后于西方。封闭、愚昧、落后的中国形象在德语世界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列国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中德形成了敌对状态。而此时中国正是国力最为衰弱的时期。
20世纪前期,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而中国是战胜国的一员。双方地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德两国逐渐有了对话可能。德国在对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中,逐渐在中国的典籍文化中找到了心灵治愈的良药,“中国热”的回潮重建了中国在德国民众中的正面形象。
从二次大战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在西方媒体不断妖魔化中国的同时,西方国家也看到了中西方共同合作谋求共赢的可能。跌宕起伏的立体化中国形象解读一方面来自于今天传播媒介的多元,另一方面也与当今世界发展的日益全球化有关,中国形象也被时代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从德国对中国文明的审视,由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文化认识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国际形象既有几分超越实际的理想化色彩,也有受传播媒介主观情感影响而产生的一些历史偏见。从以上梳理的时间脉络可以看出,13世纪之前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局限,中国在西方眼中的国际形象模糊朦胧的,存在一定的误读。15世纪开始的频繁文化交流,在眼见为实的切身体会中,中国的国际形象真实饱满且充满历史张力。这一阶段的中国形象多是正面积极的,也客观展现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国力。18-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拒绝接受新技术、新思想使中国日益落后于西方。而盲目排外的愚昧行为进一步扭曲了中国形象,随着西方世界妖魔化中国的话语出现,中国的国际形象跌入了历史的谷底。二十世纪的中国重新崛起,但因为话语传播体系的单调,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又出现了一些误读和偏见。
只有更为开放的环境才能展现出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只有更为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才能传递出更为准确真实的国家印象。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文明并不断进行反思,中国才能穿越历史的沧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现历史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