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错觉:我们为什么不够有自知之明,又该如何认清自己》—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5259,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组织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她常年为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做领导力培训,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最受瞩目领导者”,并于2017年从14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列马歇尔·戈德史密斯评选的“100名教练”名单。她曾被《哈佛商业评论》、《企业家》、和TED网站撰稿,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快公司》和《商业内参》等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一直是人类的重大议题。我们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如何获知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只要与人打交道,我们恐怕都离不开这两个问题。遗憾的是,人类对此存在很多错觉和偏差。研究表明,95%的人认为足够了解自己,然而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数占比不超过15%。
作者指出洞察自我是一项可以培养的技能。她通过对《财富》500强企业及其高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并结合数百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关于自我认知的谬论与陷阱,告诉我们对自己有哪些误解,如何发现内心的自己,如何让他人告诉我们关于自己的真相。
为什么我们很难认识自己?要想看清自己,我们又应该怎样做?自我意识,就是我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能力。本书围绕着自我意识展开,介绍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意识,逐步掌握这项“元技能”。
01、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单从概念来看,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更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大幅提高的人,拥有7种不同类型的洞察力,而这些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所不具备的。
比如,自身的价值观、我们热爱的事情、我们想要体验和实现的事情、什么环境能让我们开心和投入、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和我们对别人的影响力等等。想要真正有自我意识,我们不能只了解自己,也要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作者把自我意识分为两个方面,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像我考的分数,是内在洞察,也叫内在自我意识。还有一个方面是外在自我意识。也就是向外部的维度,我们在外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这就叫做外在自我意识。这两种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自我意识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基础,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该怎样达成目标。
所以作者说,自我意识是21世纪的元技能。拥有自我意识可以让我们和更优秀的人一起工作生活,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职场内外都能更游刃有余,做出更好的决策。
缺少自我意识的话,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也会给组织造成很大的损失。书中提到一项研究,缺乏自我意识的高级主管,做出糟糕决策的可能性比别人多5倍,平均来看,每个人会给公司带来5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那我们为什么会缺乏这自我意识呢?
1、思维盲点
作者说我们的思维有盲点,分别是认知盲点、情感盲点。
a、情感盲点
比如,我们问你,这段日子你的生活有多幸福?从0到10打个分,你会打几分?你会如何作答?凭直觉回答,还是会认真考虑生活中的诸多因素,更慎重地给出答案?多数人坚定地认为自己会采用第二种更周全的方法,毕竟,要精确评估自己的幸福指数并非易事。 研究显示,当被问及自己有多快乐时,我们坚信自己在用一种非常理性的方式考虑已有的全部因素。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倾向于选择最不费力的思考,趁你不注意,把问题简化,变成“我现在心情如何”。 所以,即使我们自认为在某个问题上深思熟虑了,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凭直觉在做决定。
诺伯特·施瓦茨做了一项研究,着手调查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在受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施瓦茨让一半人在实验室外的复印机旁找10美分硬币。尽管参与者们不明所以,但那些找到10美分硬币的人后来都说,总体来说感觉自己更快乐,对生活也更加满意。
我们的判断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感和情绪状态的影响,这就是思维的情感盲点。
b、认知盲点
认知盲点是说,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很可能不是看自己的真实表现,而是看自己的总体信念和潜力。也就是说,人们的判断会受到“我认为”“我相信”这类句式的影响。
人们在具体情况下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以自己表现如何为基础,而更多的是以其对自身及其潜在能力的总体信念为基础
比如,认为自己擅长历史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历史考试中有优异表现,尽管作为一个集体时,他们的分数并没比别人高多少。
作者认为专业知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受到认知盲点的影响。书中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
2013年,一家美国电视台邀请了43位棒球专家对世界棒球职业大赛的决赛队伍进行预测,看哪两支球队会挺到最后。你猜当时多少人猜中了进入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决赛的结果?答案是一个都没有。对自己的技术与天赋过于自信,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2、自我崇拜
缺乏自我意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很难摆脱自我崇拜。我们花很多时间打造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让别人相信我们过得好,很成功、很幸福。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膨胀、自我崇拜的表现。
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类只能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也许更著名的观点还要数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便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幸福和满足。
但马斯洛自己也承认,自我实现这一层次非常难以达到。而感觉自己很优秀、很独特,比真正成为优秀、独特的人要简单得多。
举个例子:
觉得自己很胖,出去旅游拍照很难看,怎么办呢?加强锻炼吗?很难吧。但有简单的方法,用美颜相机给自己P一下,把脸推瘦、把腿拉长不就行了。自我崇拜是条我们常常选择的捷径。
02、如何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说到培养自我意识,我们可能会想到自我反省。作者认为自我反省会产生自我意识这一假设完全是谬论。事实上,自我反省会蒙蔽和迷惑自我认知,带来大量意想不到的后果。
1、培养内在自我意识
我们会努力理解自己的感受,怀疑自己相信的东西是不是可信,或者努力解释一个消极的结果为什么会发生。看上去我们是在认真反思,但实际上,作者发现,这样的自我反省不能让人提升自我认知。
举个例子:
女性房地产经理人凯伦事业有成,但婚姻却不太顺利,接连离了两次婚。她感到非常挫败,开始自我反省,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她认为是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抛弃的经历。她觉得这就是根源了。凯伦又开始反省,为什么小时候爸妈不要我呢?反思的结论是,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归结于被父母抛弃。那这样一来,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凯伦的反思看上去有结论,但实际上对自己没帮助。因为被父母抛弃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也不能推动她采取什么行动。何况,这还会让她更沮丧,对提升自我意识没有帮助。自我反省不是没用,而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对待。
a、正确的自我反省
1.避免反刍思维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减肥不成功。这时候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恐惧、缺点和不安全感。表面上看是在反省,实际上是掉进了反刍思维的坑。
那怎么打破反刍思维呢?当你又开始为一个错误纠结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别人会像我一样关心这件事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就努力去忘掉这个错误。别人并不会特别关注我们的错误,我们也没必要在情绪上苛责自己。
2.按下暂停键
也就是当你又开始纠结和自我怀疑的时候,可以去做一些快速的、有积极意义的事。比如打扫房间,去见朋友,或者锻炼身体。等你稍后再回到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想出好办法,甚至可能觉得这都不是个问题了。
3.问想要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而是要问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一直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局限。要是改成问“什么”,能帮我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比如,作者有一位朋友叫丹,有自己的公司。欧里希觉得丹的生活很不错,挣钱多,住别墅,每周只需要在家工作几个小时。但是丹非常不满意,想卖掉公司,却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作者就问他,为什么要改变目前在做的事。 丹就列了一长串自己的缺点,“我太容易感到厌倦;我越来越愤世嫉俗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为这个世界做着贡献。”丹说完之后更加困惑。 作者意识到,这次谈话已经变成了抱怨和责备。她又问丹喜欢什么?这个问题,就在引导丹进行自我洞察。丹也立刻回答,说我喜欢演讲,我喜欢面对观众。这个问题就引导他关注自己的内心,提升自我意识,避免在过去中纠结,而是更多地考虑解决方案。
丹的经历说明:“为什么”让人们关注自身局限,而“什么”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潜能;“为什么”会引发消极情绪,而“什么”让人们保持好奇心;“为什么”让大家纠结于过去,而“什么”帮助大家创造更好的未来。
b、进行正念练习
作者认为,正念思维最有帮助。正念思维要求我们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是去观察、接受,但不做评判和回应。正念不等于放松或者冥想。
书中提到一项研究,把失业的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3天的正念训练,另一组进行3天的放松。正念训练强调秩序感或者仪式感,比如两组人可能都会做些拉伸运动,但正念组只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放松组则可以跟别人聊聊天儿。
3天结束后,两组的人都觉得自己精神饱满,但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正念组的人更加专注、更加平静。这种影响不仅是两三天的,4个月后再监测,放松组的压力值上升了,而正念组的压力值下降了20%。
那我们怎么进行正念训练呢?
1.换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能养成细心注意自身或周围环境新事物的习惯,同样可以极大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这意味着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角度看待自己的境遇、行为和人际关系。
2、比较和对照
进行比较与对照,从而找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比如,“上周我工作很开心,这周究竟是哪里不对劲,让我这么痛苦呢”,“上大学选专业时,因为能上与商业相关的课,我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目前的工作中我还有同样的激情吗”,或者自问“如果过去我在多个职位上都面临过同样的挑战,这意味着什么”。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正念训练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样人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2、培养外在自我意识
如果内在自我意识意味着通过审视内心而获得洞察力,外在自我意识便意味着将关注点转向外界,了解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获得外在自我意识的。我们接受别人的反馈,是因为别人看待我们更加客观,视角也更丰富、更完整。
但不幸的是,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通常会被一个简单的事实击败: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在说出对自己的看法时也会犹豫不决。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得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发现真相,人们通常无法得到“所说的都是真话且只有真话”这样的反馈。
比如,你问男朋友你今天穿的衣服好看吗?他会怎么回答。如果他有求生欲,就不会说,不好看。相反,他肯定会说亲爱的,你今天特别漂亮,或者赶紧转移话题。
罗森和特塞尔创造出一个新词叫作“沉默效应”,意为对不好的信息保持沉默。他们的发现表明,当得知可能会让某人感到不舒服的消息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即什么都不说,人们怕麻烦,怕得罪人。
那么如何去挖掘别人对你的真实想法呢?作者建议去找“爱心批判者”,来获取建议。什么样的人是“爱心批判者”呢?即那些与我们坦诚相见,又从内心为我们考虑的人。
找对人之后呢?就是会倾听。我们经常会有很多借口,来逃避一下问题,就像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一样,叫作“鸵鸟思维”。直面问题是令人痛苦的。于是作者提供了一个3R模型,帮助我们练习如何反馈。这个模型的三个步骤都是英文字母R开头的,分别是:接受、思考和回应。
a、接受
接受,无论自己有多难受,先接纳别人的看法。
b、思考
问问自己,我理解这个反馈了么,这个反馈对我有什么影响,我需不需要做出回应。
c、回应
用行动说话,做出改变。
举个例子:
欧里希有一位客户叫金,金在公司的评估中发现,很多人认为她尖酸刻薄、攻击性强。看到这个结果时金非常震惊,手足无措。在作者的建议下,金决定花上几天时间消化这个事实。 金在接受这个反馈后一筹莫展,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于是,她请三位爱心批判者观察自己的行为,记录下自己表现得粗暴或者刻薄的时刻。 根据爱心批判者的反馈,金容易在工作中注意到负面信息,并且说话的方式非常粗暴。金反思后发现,自己父母的说话方式就是这样,但这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明白了问题在哪儿,金决定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委婉的方式与别人交流。她的主管发现,金的人际关系不仅大大缓和,她工作起来也更加自信了。
这个模型能帮助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外在自我意识。如果想将其转化为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洞察力,我们就需要拓展一些同样重要和有益的技能:包容地接受反馈、致力于认真思考反馈、明智地做出回应。
最后的话:
如果你想从他人的认知中获得信息和进步,但同时又固执己见,谦逊敏感、不爱争论的人很可能会让你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错误中无法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