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比较文学高等原理 笔记整理
课程基本结构: 比较文学理论的结构 文本论 批评实践论
第一章、研究的对象与客体
对象的界定:非表面、现象的存在。
在初等原理中,比较文学被界定为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文学的地域范围的不同来研究文学,其代表人物是梵第根(法国学派)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法国学者卡雷(Jean-MarieCarré,1887—1958)和基亚(Marius-FrancoisGuyard,1921—?)对比较文学的定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界定。卡雷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和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世界文学”的两次出现:歌德的世界文学与马克思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的认识论:乐黛云 互动认识论(Reciprocal Cognition)、方汉文 新辩证认识论
比较文学的新定义——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文学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据其所讲,John.J.Deeney(李达三)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皮亚杰在论述结构时所说:结构是一个由种种转化规律组成的体系。
在总结各种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时,我们发现了共有的缺点,即把比较文学的对象作为定义方式。
统一性与差异性是比较文学的核心。
第二章、主体
哲学中的主体范畴:把人与自然、社会看做一种整体性的系统。
主客体间的关系:1、认识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黑格尔)、2、实践关系 人改造自然(马克思)
文学客体的两种解释:文本、社会生活
“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心理史。”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由于地域民族的存在,导致人们只能对本族群的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文化一体论(Cultural Unification)不同民族都能互相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以理解与感受
多元文化中的文化认证
“认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精神分析的...
存在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对于认证有深入的需求
比较文学的认证在于主体的差异性,在于承认他人(The other)的主体地位。
主体的文学心理特性的分类:
1、表现型心理(于中国为“诗言志”,于西方来说8世纪在浪漫主义文学而发展)
2、再现性心理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并非方法,而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比较文学的“比较”并非对比,既非比同,也非比异。
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辩证思维”
“辩证”的基本为“物比”,例如:“明星”、“天皇”等。在关于辩证思维的历史发展中,一种观点认为辩证思维的思维模式落后于理性思维,比较的模糊被坚固的理性中心所代替;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辩证主义后于理性主义。原因在于,当我们在使用理性主义的思维去思考与认识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理性中心,一切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发展(话说这不也是一种比较吗?)。德里达则用汉字的音型来解释这个观点,在通过西方汉学来思考作为哲学问题的汉字,通过解构"汉语偏见",强调汉字属性的多重性,将"表意性","表音性"置换为"表意价值"和"表音价值",进而完成对语音中心主义的解构。此外,德里达还思考了"汉语图形形式的用途"问题,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关于“比”的意义:
1、密。即《说文》:“比,密也”。
2、发展为一种认同关系,从空间的邻接,关系的亲近产生同一性(在差别中与自身等同,但是在此处的语境下显然是马哲的概念,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渗透)的概念。
3、“和合”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主要范畴
1、历史实证(影响研究)的方法论
由一种作用力必然引起一种结果或其它,有甲必有乙,是一种因果实证。实证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是从历史的现象显示原理。利用实证研究方法产生了常用模式,即四大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文类(体)学。这种方式,至今仍是我们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历时性)
2、逻辑审美(平行研究)的方法论
没有事实经验联系的两国文学研究(共时性)
3、多元比较
在过去,文学意象的研究是分散的;而现在,需要用现当代的批评方法统合起来,进行单纯地意象梳理是不够的。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当今受到关注
例如:形式主义研究方法、索绪尔研究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现象学等等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理论
文学性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形式;形式则为通过文学语言形成的陌生化。
第四章、文本的义理与意向性
文本中心论(美国新批评主义)
代表人物:John Crowe Ransom
文本是自足的,与作家本人并无干系。
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出现作品与作者本人倾向相悖的现象出现,作者与作品脱节。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形式主义,而是发展的形式主义。
现象学
文学的意义在于所指,即文本内容与社会所发生的关系;能指则为中心。
文学作品的意向并不是文学主要的艺术体验
文学的意义并不直接作用于世界现实,而在于对于世界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描摹现实而在于创造现实。作品的直接目标为作品内部的审美世界。
(小声bb:写论文切入角度要小,但是论文标题不能太小。论文摘要很重要)
第四章、文本辞章中心
义理是文学考证主题,辞章是文学语言形式。
要尽早的从社会历史主义的论证方法中跳脱出来。
如何进行辞章分析?
英·伽登的现象学分析方法
1、语言层面
指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2、意义层面
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3、表现
作品中所表达的实际
西方当代叙事学分析方法
“你讲述的故事是谁在讲述,用什么方式在讲述。”传统的叙事是作者的讲述,作者是全知全能的。
历史叙述方法
“新历史主义思潮”:新历史主义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以福柯的概念,我们应透过各种论述去还原历史,而该种论述,是根据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建构的。换句话说,历史并不是对史实单一的记载,亦并不是对于过去的事件的单纯的纪录。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因其关注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故而体现出一种潜文本,是从当下出发对政治的一种解读。
第五章、文本的考据与阐释学
经典与阐述的关系
比较阐释学: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的注释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