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一个早起不了的人再次分析失败原因吗?
上一次试图建立早起的习惯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了。那么,这个习惯养成了吗?很不好意思,答案是没有。可见我是个多顽固的早起困难户。
宅在家躲疫情其实并不是个很好的建立早期习惯的时期。因为不能出门,导致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随意支配,以至于有的时候,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空虚。那么,在可支配时间极度丰富的日子里,谁还需要靠早起来争分夺秒?
不过,虽然没有按原计划,每周调早15分钟闹钟,但是固定在8:30左右起床的小目标算是达成了(不要忘记,这可是疫情期间啊,全民宅在家睡懒觉)。在此,要热情洋溢的感谢女儿每天早上端到我床头的一杯又一杯的醒神咖啡。
虽然早起没有很大的进展,但是这段时间,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真正让你在意的事,和那些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才能够立竿见影的让一个人在设定的时间起床。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早起赶公交就是件痛苦的事。如果你今天要出门去参加一个盼望已久的活动,起的再早也义无反顾。同理,如果早起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拿来做些喜欢的、或者重要的事情,就会心心念念的一早睁开眼睛。当你似乎没有什么事重要到、或喜欢到一定要在日初之前开始,那么,早起这件事就有难度了。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知道,作为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妈妈,只有女儿的事可以让我早起。就像平时六点多起床,为她准备上学早餐,跟她挥手道别;就像疫情期间,为了让她的日程更加有规律,早起陪她散步或者教她一些生活小技能。有了这些目标,ok,到点儿起床,基本不怎么拖沓。
至于为什么找不到一件非早起做不可的、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可能是我真的有太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了吧;或者,是我慢悠悠的性格,不太懂得分秒必争吧;再或者,我是一个具有顺从型人格的人,凡是总以他人为先,容易忘掉自己的需求。
曾经听身边一个坚持多年4:30起床的朋友讲,让自己快速起床不赖床的方法是,听到闹钟,立即走进卫生间,拿凉水一把洗脸,然后,直接坐进书房,开始读书。
总结下来,就是优化流程,快速切入早起待办事件主题。
之前提到过的Allison也有着类似的起床流程——起床后立即喝一大杯水,然后直奔瑜伽垫,开始练习。对,流程务必简单,不要拖泥带水。
对此,我这个不成功者也有着深刻的“反面”体会。如果某一天,女儿为我准备了早起咖啡、并端到床头,这杯咖啡真的会加速我的起床速度,并且让我在起来后更容易迅速进入“做事”状态。否则,我便需要在起床后自己去热咖啡机、磨豆、装粉、煮咖啡、打奶泡,一连串的事情。然后奖励自己坐下来,边看书/手机边享受这杯咖啡。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了。问题就出在这一杯不能省略的咖啡上,它阻断了快速切入主题的节奏。
有时候,我会有意识的边喝咖啡边抓住灵感,写当天的随笔文章,暂时省去刷牙洗脸这些事情(反正也不用出门)。然后发现,自己竟然很专注的一口气忙到将近中午。
我在上一篇关于早起的文章里说过,早起其实是在对抗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如果能做到在这一天的早些时候,专注的把真正在意的事情做好、完成掉,已经算得上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了。至于是否早起了,起得有多早,就不去管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