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摆摊经历
查看话题 >再就业一条街
说到摆摊,我会想起小时候,老家的夜市也全是地摊路边摊,母亲经常带我去逛夜市。具体的时间已经很模糊了,那时父亲应该已经下岗,因为印象中没怎么和父亲逛过夜市。下岗一两年之后,他就到成都工作了。而母亲也处在下岗的边缘,没什么事,整天打麻将。夜市正是在下岗潮席卷老家小城之后热闹起来的。
老家最出名的夜市和政府大楼只隔了一条大街,是一条从南向北的小街,南边的尽头是滨河路,往北穿过城市的主干道,走过十字路口,夜市继续延伸下去。南边的那条街上主要是卖吃的,羊肉串、冰粉、烧烤,当时就有小龙虾,还有奇奇怪怪的虫子。
有一天傍晚,母亲打完麻将,输了不少,我好像也不开心,她就说带我去逛夜市,不是去买东西,只是去逛逛。到了之后,夜市已经人声鼎沸了。走到路口,就闻到烤羊肉串的味道,熏香味的白烟裹着孜然和辣子迎面飘来。走到烤羊肉串摊前,母亲问我想不想吃,我说你又输光了。她说我还剩五块钱。我说那明天怎么办?她说你不用操心。然后她买了十串,五块钱。她吃了一串,我吃了九串。
关于地摊的第二个记忆是和姥爷一起去卖东西。那应该是小学高年级了,舅舅贷款从义乌进了很多家庭用品,在他家附近开了一个很大的零售商店,卖的全是塑料垃圾桶、塑料盆、塑料罐、可以拆卸组装的塑料鞋架之类的东西。当时母亲已经下岗,父亲下岗之后用买断工龄的赔偿金开了一家卖机器设备的店,不成功。于是母亲就和舅舅一起经营塑料制品店。开业第一天,生意兴隆,母亲回来说一天就赚了几百块。可谁家会天天买这些瓶瓶罐罐呢,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没多久就倒闭了。剩下的那么多东西怎么办呢?
当时姥爷身强力壮,还有一辆三轮车。他没事就拉着一车囤货去摆地摊。他摆地摊的地方是在十字路口北边的那条街。白天的人流没有晚上多,位置也多,只要没事,他中午吃完饭,就和姥姥骑着车过去,找一个位置,把车停在人行路砍上,在水泥路面上铺一层布,各种塑料商品整齐地摆放在上面。放假的时候,我和弟弟有时也跟着一起去玩。小孩子不懂大人的事,一心只想自己的世界,不知道姥爷为什么要摆地摊,更不知道这是因为舅舅一次冲动创业的后果。当姥爷还在地摊上消化上一次创业留下的巨大库存时,舅舅和妈妈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们将就卖塑料品时租下的门面,开了一家小火锅店,就是装修简单,但价廉物美的那一类。火锅店取名红灯笼,店门口不仅真的挂了几盏红灯笼,而且矮矮的餐桌和长条凳全是艳红,远远看去,很惹人眼球,客人自然也就多,没多久就小有名气,桌子摆到了店外,还把隔壁的铺面也盘了下来。那段时间我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写完作业,就去店里,等到客人少了,就可以蹭上一顿火锅。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周末中午,全家人就干脆在火锅店聚上一餐。
火锅店生意红火的记忆和姥爷摆地摊的记忆重合在了一起。但认真想起来,那的确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因为有一次,弟弟,也就是舅舅的儿子跟着姥爷出摊时,从三轮车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那段时间,弟弟打着石板膏经常在火锅店门口玩。
没过多久,火锅店也关门了,不是因为生意萧条,而是因为铺面拆迁。爷爷也没有去摆地摊了。不过我还是经常去那条小街,去买磁带,当时我已经迷上了摇滚乐。地摊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我也不知道,有一年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每个班都要排成方队,整齐地从主席台前走过,嘴里还要喊口号。我们的口号是: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