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有所得”“无所得”?
语言很奇妙,它的核心在于这一点:这个名词,到底它是在指意识的理解中符合逻辑推理的名词呢,还是在指如实知之的切身体验?这件事如果不说穿,语言的交流,它永远是平行线上的战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说了你的,我说了我的;你认为和觉得你说了我,其实你只是自说自话,我认为和觉得我说了你,其实我只是自说自话。比如,“得与不得是二法。”什么叫做“得”?什么叫做“不得”?如果“得”,是意识内心认为和意根及前五识觉知的“有所得”感觉,那么它的对立面就是意识内心认为和意根及前五识觉知的“无所得”感觉。这两种,它们同样都属于内心的“认为”和“觉得”。一切内心认为和觉得的“得”与“不得”,它们实际上都没有离开内心的“认为”+“觉得”,在我所了知的佛经祖论里面,把这种“得”和“不得”的“认为”+“觉得”,统称为“有所得”,都在被彻底否定之列。佛经和祖论中说的“无所得”,是内心的“认为”+“觉得”这两个层面上,都彻底地放弃掉,不去作“得”和“不得”的判断。这样的状态下面,是佛经祖论所指向的“无所得”,也是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所住”。因为,你连内心的“认为”和“觉得”都放下了,你要去怎么样说、怎么样指称,才能说这是“得”呢?从语言的角度看,是不可能的。所以,言语道断。但是,这个客观的事实,它并不因为你不去“认为”和“觉得”,它就不存在了。所以,“得”,它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与你有没有起心动念去执持什么“得”和“不得”,完全无关;而恰恰相反和要命的事情是:正好是你内心去起那种所谓的“得”或者“不得”的执念,彻底堵死了你彻底放下内心“认为”+“觉得”而能够达到的状况。所以,停留在意识和意根及前五识层面上的“得”与“不得”,本身叫做“二法”,第二种法,它远离了本来的第一法:诸法无我。
从这一点上更能明确地看到,如果语言离开了如实知的体验,它立刻就变成了戏论。
“得”、“不得”,到底是什么意思?大道至简,丢开名词,丢开意识思维面对复杂繁多的名相带来的“复杂”感,于内心如实知之,它就很简单的一件事:内心的认定和感知。随着向心内体验认知的微细、深入,我们的认知和体验本身也会越来越深入。于是会对不同层次的认知和体验会产生明确的差别感知。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继续去安立更为细腻的名词。比如,当我们初睁眼时,只会分辨红黄蓝绿,那么此时,仅仅只需要红、黄、蓝、绿这几个名词即可以区分我们所见的眼识感知。而随后视力更加清晰敏锐起来,于是认知和体验的感知力更清晰深入了,于是我们需要安立淡红、粉红、洋红、玫瑰红、紫红等等名词,分别来对应我们能够如实知之的差别红色感知。因此,离开了如实知之,意识的思维推理,必定陷入自我认知的狂想曲。回归佛陀教导的方法:“如实知之+如理思维”。
狗子无佛性!
井观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解读“唯是一心” (1人喜欢)
- 读书:读大乘法之一
- 读书:唯识指意 (2人喜欢)
- 读书:《圆觉经》之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1人喜欢)
- 读书:唯是一心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