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官不芳,龄官不龄——写写龄官
1.关于龄官的名字。 《红楼梦》中唱戏的女孩子大多以草字头的字命名,如“芳官”“藕官”等。而在这红楼十二官中,龄官的名字是最奇怪的,甚至在有些版本的回目中,还出现了“椿龄”“椿灵”这样的叫法,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十二官中,芳官和龄官是最出色的,也是戏份最多的。芳官和龄官合起来是“芳龄”。而宝钗的金锁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之语,和芳官、龄官的命名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2.关于龄官的行当。 龄官在戏班里的行当是小旦,一般扮演丫鬟之类的人物。曹雪芹为何要给她设置这样的行当?而芳官恰恰是正旦。论性格,其实龄官更适合正旦,而芳官更适合小旦。她们俩的行当是不是搞反了? 3.龄官为何不唱《牡丹亭》? 龄官在第十八回首次出场,为何不愿在贵妃面前唱《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两出?为何执意唱《相约》《相骂》?《相约》《相骂》究竟是两出什么样的戏?曹公为何一定安排龄官唱这两出戏? 后来宝玉有一阵子迷上了《牡丹亭》,为何恰恰想找龄官唱《袅晴丝》一套?为何不找正旦芳官呢?想必龄官后来是唱了《牡丹亭》的,而且盛名在外。 4.关于龄官划蔷。 龄官划蔷之前经历了什么?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之中?她和贾蔷的关系发展到哪一步了? 龄官是一个不慕富贵的人,可是为什么曹雪芹特地写她用金簪子划蔷?这根金簪子出现在这里,实在太亮眼了,因为按照常理,在土里划字一般都是用树枝之类的东西。金簪毕竟是贵重之物,一般不会用它划土的,所以这根金簪究竟有什么来历?又有什么寓意? 5.龄官为什么那样“作”? 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龄官为什么那样“作”,左哄也不是,右哄也不是? 6.关于龄官和贾蔷的结局。 龄官和贾蔷最后怎么样了?龄官最后去哪儿了? 下文一一探讨。 关于龄官的名字。 龄官的名字很奇怪,甚至还有“椿龄”“椿灵”这样的叫法,笔者倾向于认为,“椿龄”可能是龄官本来的名字,而她被贾府买来之后,执意不肯改了自己本来的名字,贾蔷拗不过她,只能保留“龄”字。 “不肯改了自己本来的名字”也就等于“不肯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设定,还是很符合龄官的性格的。 宝钗的金锁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之语,但这两句话恰恰是反语,宝钗恰恰是被宝玉离弃了,芳龄也无法永继,而芳龄永继的唯一可能性是在少年时夭亡,那恰恰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芳龄永继”了。 芳官和龄官的名字合起来,正是“芳龄”。但是芳官的结局却是出家,无“芳”可言。 所以,关于芳官和龄官的命名,笔者认为是有其深意的,那就是——“芳官不芳,龄官不龄”。 “椿龄”这个名字的寓意自然是长寿,然而最终结局却相反。 一如“晴为黛影”,龄官也是黛玉的影子,所以她的结局很有可能也和黛玉一样。 关于龄官的行当。 龄官和芳官的行当是不是搞反了?其实并非如此。曹公如此设置是有深意的。 龄官这个人物有一个核心词,那就是“当行本色”,她总是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情,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之所以她选了小旦这个行当,因为小旦才是她的本来面目。她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丫鬟阶层的人物,所以不愿意去扮演小姐,她认为那对于她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龄官为何不唱《牡丹亭》? 龄官在第十八回首次出场,为何不愿在贵妃面前唱《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两出?为何执意唱《相约》《相骂》? 虽然龄官的行当是小旦,但从贾蔷要求龄官唱《游园》《惊梦》来看,这两出戏一定也是龄官会唱的,甚至是擅长的。可能《牡丹亭》是昆曲演员的开蒙戏,不拘什么行当都要学的。但为什么龄官一定不肯唱这两出戏呢?她执意要唱的《相约》《相骂》又是两出什么样的戏呢? 《相约》《相骂》出自明月榭主人所著传奇《钗钏记》。主要讲述宋代书生皇甫吟与史家小姐碧桃有婚约,后史父悔婚。碧桃便遣侍婢芸香至皇甫家中,相约中秋节后花园相会,适逢皇甫吟外出,芸香将此事告知皇甫之母张氏。皇甫吟将事泄露于友韩时忠,时忠言此事为史父诡计,劝皇甫吟不要前往,自己却冒名赴约,得到碧桃相赠钗钏与五十两银。后碧桃又遣芸香去皇甫家催促行聘,恰逢皇甫又外出,芸香向张氏催促,张氏疑是诡计,推脱婚事,芸香便质问后花园相会之事,并索取钗钏及五十两银,张氏莫名其妙,以为芸香勒索,误会之下,两人对骂。由此可见,《相骂》这一出主要演芸香与皇甫吟母亲发生争执,相互诟骂。龄官扮演的角色便是芸香。从内容来看,这出戏实在是不适合在贵妃面前演出的,尤其是在省亲这般重要的场合。因为它蕴含着“以下犯上”“不畏权贵”的寓意。 那么,龄官选择这两出戏演给贵妃看,难道是偶然的吗? 笔者认为这里龄官不肯唱《牡丹亭》,是因为她此时情窦未开。此时龄官刚刚被贾府买来,离开家乡,她的行动主线可能就是反抗,从心理上反抗这个樊笼。所以她是故意要宣泄自己这种“以下犯上”“不畏权贵”的思想感情的。 但是从贾蔷对龄官的态度来看,这时贾蔷正处在对龄官的热烈追求期,但龄官并未心许他,一方面是觉得不可能。她对这些世家贵公子心存戒意和偏见,认为他们都是没有真心的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另一方面是因为内心主线还是在厌恶樊笼、思乡忆亲上面。所以她的行动主线可能是——一直想走,想离开这个樊笼。 从这点上看,龄官是有独立人格的,她的身上没有那种依附权贵的“奴性”,这一点,也是她孤标傲世、特立独行之处。 她不唱《牡丹亭》是因为那个时候她的确唱不了《牡丹亭》,心里理解不了,就算唱也没有滋味。 但是后来她为什么又唱《牡丹亭》了?那是因为她后来对贾蔷动情了,所以能够真情实感地唱出《牡丹亭》了。 关于龄官划蔷。 龄官划蔷之前,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那便是宝玉挑逗金钏,金钏对他说了一句话“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随之被王夫人发现,紧接着宝玉就进了大观园,目睹了龄官划蔷的一幕。 曹公将金钏事件与划蔷事件连在一起写,不是没有深意的。因为——金钏事件,就是龄官和贾蔷故事的另一个范本。 龄官用金簪划蔷,这个细节很奇怪,毕竟龄官是一个贫贱女子,她哪里来的金簪子呢?也许我们可以在前文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十八回,元春赏赐过龄官一些金银锞子,可能是用那些金子打的……但这个解释并不高明。 金簪出现在划蔷这样重要的场合,一定是有重要寓意的,否则,只要写树枝、藤条之类的就可以了,事实上,用树枝划土也更加符合常情。 答案就是——金簪是贾蔷和龄官的定情信物。 上文写到,龄官刚进贾府的时候,她的行动主线是要走,她的想法可能就是赚够了钱给自己赎身。 但是贾蔷对她展开了狂热的追求,可能在某一个关系节点上,贾蔷送给她这支金簪子。这支金簪,也可能包含了“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的寓意。 她在答应贾蔷之前,内心一定有过挣扎。因为——她和贾蔷是不可能的啊!她是一个出身微贱的戏子,而贾蔷是宁国府的正派玄孙,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判若云泥。 这也便是龄官内心如此煎熬的原因,文中写“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然而她终究答应了贾蔷,以一种飞蛾扑火的姿态。 因为她看见了贾蔷的真心。 龄官为什么那样“作”? 在《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龄官为什么那样“作”?答案就是,因为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从“划蔷”到“分定”之间,发生了两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就是金钏投井、宝玉被笞。从这一回龄官和宝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龄官和元春、王夫人之间均有直接联系。所以金钏投井、宝玉被笞的真相,龄官是很有可能知道的。这两个事件在她心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通过金钏事件,她仿佛可以看见自己和贾蔷这段恋情的下场。此事一定在她的心里造成了深深的震动。 在世俗眼中,她不就是另一个金钏吗?一个不守妇道,勾引贵公子的卑贱戏子。或许,诸如“狐媚子”“戏子无义”之类的风言风语也不会少。 关于龄官和贾蔷的结局。 龄官的结局,曹雪芹并没有交代,但是,那只被放生的雀鸟,就是龄官自身的投射。雀鸟飞走了,也暗喻了龄官的结局。 毫无疑问,贾蔷是真心爱龄官的,但是他们两人却未必是志同道合的。而他们爱情之路的坎坷,也是可以想见的,以龄官的“不苟”,她或许最终与贾蔷分道扬镳了。 也许,龄官和贾蔷终究是属于两个世界的,贾蔷属于那个世俗的世界,而龄官从来不是。 雀鸟飞走,意味着龄官终究离开贾府了。 那么,贾府败落之后,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那堵墙消失了,他们会不会再次相遇?也许,在那之前龄官就已经不在了。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明末一位伶人的故事,巧的是,她的名字中,也有一个“ling”字,她叫商小玲。 “崇祯时,杭有商小玲者,以色艺称。演临川《牡丹亭》原本尤擅场。尝有所属意,而势不得通,遂成疾。每演至《寻梦》《闹殇》诸出,真若身其事者,缠绵凄婉,横波之目,常搁泪痕也。一日,复演出《寻梦》,唱至‘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盈盈界面,随声倚地。春香上视之,已殒绝矣。”(鲍倚云《退余丛话》)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汤显祖《牡丹亭》) 守的个……梅根……相见。 如果有来世,他不再是公子,她不再是伶人,在那个世界里,他们只是一样的人,有着一样的心,那样,会不会有一个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