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站——学院路18号院
预见到未来可能频繁搬家,所以想从此时开始记录自己住过的地方,从去年来京到现在已经住过三个地方了。这是第三个,前两个以后再写。
没有定居的愿望(亦无定居的能力),所以倒也习惯游民生活。
不追问自己记录的意义,只是在此过程中能够重温自己当时的状态,算是一种回顾吧。
初识 5月8日

这是我来的第一个早上,也许是不习惯,早早就醒了,窗外的风景让我着迷,空气湿润的不像北方,楼下安静地停着工作区的班车,我住的院子紧紧挨着一片工作区,所以一眼望出去是一片分外养眼的绿色。

楼下亮着路灯,给这冷清的早晨添加了一丝暖意。除了清爽地鸟叫,还听得到清洁工扫地的声音,那声音里似乎也含着水气,不是平日里沙沙的,而是嗞嗞的声响,如同乡村里的鸡鸣,城市里最早的声音应该就是人类清洁自己家园的声音了吧?





光线和树影组成了一幅雨景似的画面,如果非要解释它的美好,大概由于墙是朴素的,窗是淡漠的,花池的形态又是毫无感情的,它们整体上是克制的。
但花可不管它们,花只对泥土和阳光雨露诚实,也许正是这种冲突,分外地吸引我,从绽放看到凋零,它们全程不与背景协作,这里其实是两道风景。





让我留连的还有带孩子的老人、学骑车的幼童以及草坪上欢脱的狗。







准备作别 5月31日
前两天雨水充沛,下午光是朝阳区就下了三场雨,下班后出地铁才发现海淀的地面还是干的。回来后朋友告诉我房子快到期了,提醒我可以开始找房子了。我突然开始怀念这个还没有完全熟悉的院子。
住进来的第一天就喜欢这里。还没熟悉就要准备回忆了。





生活






临近西门的地方还有一个门球场,每天上班都路过,却从没进去看过一眼,辞职后终于有机会了。
进去后站在门口观望,不知道我这类闲杂人等是否受欢迎,也许是我的到来很突兀,赢得了一些目光,一个大爷客气地和我打了招呼,直接问我会不会玩。
我放松了下来,如实相告只是来看一看,大爷热情不减,说如果我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玩,他会给我提供方便——要给我弄一根球杆!如果不是考虑到要走了,我真要答应他了,想想看,早上起床和一帮退休的老人打打门球再去上班,一定是不错的体验。





临别之前也算是满足了一番自己的好奇心。其实很喜欢和老人聊天,但看了很多老年人被骗的新闻,我怕老人们质疑我的动机,便也不跟他们过多攀谈,反倒宁愿他们对陌生的年轻人持有戒心。
看球时,那位树荫下的老人招呼我坐下,并和我简单聊了一会儿,后来得知我们还算是同乡,老人问了我年龄,又跟所有身体健康的老人喜欢让别人猜自己年龄一样,让我猜他多大岁数了,我毫无恭维的意思,猜他总有七十岁吧,老人骄傲地回答我,他已经八十三了。
在这里和我交集最多的似乎真要属老人家了。搬家来的时候不认得路,也是一位年长的清洁工人认真地给我指路;往楼上搬东西时遇到楼下的邻居,也是一位老先生,他拿快递回来走到三楼在喘气,我要帮他他却执意不肯,见我一个人搬家,竟然还反倒帮我提了行李到门口。
喜欢老人就如同喜欢这院子,安静从容。
下一站就要去顺义的村子了,那里交通不便,租金却便宜,相当一部分是我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上班如同长征,不知终点,时常疲倦。
还有几天就要搬家,会想念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