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小雨转阴
清晨有雨,空气微凉。又是不可多得的好天气,读书。中午吃饭,奶奶说这是下雪的天气。我指了指身上的背心,问她这是什么天气。奶奶看了我一眼,边夹菜边回答:“夏天?夏天也有雪哎,六月飞雪。”
《鸟瞰古文明》是我在豆瓣标记读过的第一百本书。瑕不掩瑜。读书摘要及笔记,不再打字了。附图如下:





社科类书籍不似小说好读,翻译的外国作品尤其如此。接着读《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和《历代闲章印语精选》。闲书,散漫地翻,主要是换换脑子。
另外整理、收录我爹和我的微信交流记录,主要是他的《讲讲诗》,内容如下:
(一)今天,试着和你讲讲诗。准确地说是讲讲读诗的一些体会。碎片化,无系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灵光乍现的方式,可能也是好的。我今年五十岁了。日已西斜,好在光阴不黯淡,也不像想像中那么匆忙。这几天农村开始收麦。邹县开镰,第一镰在峄山之阳。因为独特的地势环境,这里的麦子早熟。就从早熟聊起。你猜对了,早熟意味着情思。情思寄于情诗。大概在初二的时候,偶然遇到宋词。背了大约几十首。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多是描述成年人离愁别绪的一些词作。身体是年轻的,和精神一样干净,所以靠的是想像。想像中,自己已然是成年人。苏轼悼亡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的心境,我读懂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忽然跳开,——明月夜,短松岗。这个意象,多么哀伤。所以,很多年以后,看一方印章:月明满地相思。忽然就哀伤,不能自已。那六个字,和这六个字,是暗合的。我特别喜欢月落大地、沧茫辽阔的景象,和意象,其实是源自年少时对于那六个字的理解与记忆。
再说《宝王三昧》的两句: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试着如此做了,觉得是无上甚深的微妙法。终究是智慧助人解脱。这是所谓的转化、升华。再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两句。有天晩上翻看《六朝魏晋诗选》,又看到这句诗。心里又是一热。想一个人,竟然想得让人一夜苍老,这是什么?这是真爱。岁月忽已晚,说的是时间,爱了一生,倏忽之间已至暮年。忽然明白,木心所谓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是此意。
换个话题。去过几次微山湖,夏季看荷花。后来就不用去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默念这几句,风忽然就从湖上吹来,甚至带着一些腥气。有人低头无语,在抚弄莲子。那是静默的美,似乎还有点忧伤。不去微山湖也罢,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真好。天晚,睡吧。梦里不知身是客,也不知流年暗中偷换。初日照高林,那是明天的事。
(二)接着说。今天早上并没有什么初日,因为阴天。收麦最怕下雨,准确地说是怕连阴雨。应无大碍。工作中,生活里,会遇见无数的事。烦恼也由此产生。排解负面情绪,依着每个人的不同,有无数排解的办法。认真的想一想,读诗,或者默诵,品味诗意,进入诗境,于我是好的办法。我说过生活很硬,所以需要吃些软的美食,比如三文鱼,用以平衡,或者慰藉。诗就是柔软的、可口的、百吃不厌的三文鱼。蘸着酱油和辣根,味道是好的。比如悠然见南山,五个字,它出现在心里的时候,是一幅画。平林漠漠,青山隐隐,淡远,辽阔。还有光影交错,水流浩荡,以及微风,鸟鸣......我说人到中年,宜远眺山水花木。现实环境,往往不配合,被城市的建筑遮障,马路又太硬踩不出足迹。但是,心可以借着诗,自由地、即时地飞到山林里去。这是我所谓的滋养、慰藉。
真正的美物,都素朴。诗亦然。白话式的诗句,最能轻易打动人。比如,“山中何所有”?这是大白话,问你为什么没事儿就往山里跑,山里有什么好东西这么吸引你呢?——也没什么好东西,只是“岭上多白云”。这种简单、直接的表达,我琢磨着,其实隐含了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吧?你理解不理解,和我没关系。所以,“只可自愉悦”,我自己高兴就好,“不堪持赠君”,对不起了,没办法,我不能裁几片白云送给你。其后的文人也喜欢拿白云说事儿,寄托思念啊之类,格都下来了。都不如“只可自愉悦”好。自适其适,独自享受,多好。
刚才吃过饭,看了以上说的。感觉尚可。有些古董山人谈晚明的意思。再说诗里的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明白事理的方法,超越知识的层面,这个需要悟。悟出诗里的道理,是智慧之一种。比如昨天说的“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教给你的是应对危机的方法,如此做了,反证了它的正确。当然,这是从术的层面理解。真正的了悟,还需要善良,和悲悯。你的微信签名,叫“纷纷开且落”。你曾经说过对它的理解,也不吝赞美。这句说的是自然,自然规律之下的一种现象和状态。和你差不多大的时候,我喜欢的是两句: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是对自然进行观察之后的一种真实表达,所谓“写景状物”,但是,绝不仅仅止于此。它真正想表达的,是花犹如此、絮犹如此,万事万物皆因循了自然,人呢?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还是一切顺其自然的好。《万物简史》把人比作一片树叶,春生夏长秋落,来年化作春泥更护花。人这一生,也无非如此。所以,死又何惧?庄子鼓盆而歌,舍利子赴死如赴盛筵,是欢欣的,至少不哀伤。因为顺其自然。
我歇歇。有兴致了再说,无兴致就不说。终究会再说。你读书用功,且有系统性,我乱看杂书,参野狐惮,和你不是一个路数。九九归一,殊途同归,吃的都是汉文化的草(尤其我,不习惯喝西方的奶),只是咂摸滋味的方法不同而已,说到底又是通的。
书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实用性的,用以立身、谋生;一类看似无用,诗词歌赋,闲情逸趣,实际是用来养心的。无论哪一类,我看都是好的。因为凡能成书的,皆非一般人可为。当然书也有高下区别,那要看写书的学养智慧到了什么段位。读好书,其实如交高人,总是好的。
—————加密分割线 · 歪比歪币?—————
知子莫若父。辋川名句,人尽皆知,然我心甚乐之。寥寥数笔,寂静之中生机盎然。平实自然,天衣无缝,而别具禅意,真是千年难出其右的手笔。王维之诗与李白之诗,或均属于不可学的境界。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