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与四大名著的共同江湖之路
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文学史上的四座丰碑,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素材,也为大量后世从文之人所借鉴,这其中尤以金庸先生最为出类拔萃。
金庸曾在访谈录里表示,中国近代小说大多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脱节的,也就是说实际上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金庸武侠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武侠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
接下来本文就将以独特视角,通过探寻金庸武侠和四大名著之间的一些共同点,来解读这几部作品背后的深意。
一 西游记与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实际上就是脱胎于《西游记》,相当于是后者的现代版。
两本书的本质都是讲三教合一的,具体到内容上,《西游记》是以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来体现,《天龙八部》则是通过萧峰三兄弟和慕容复的奋斗经历来表达。
通俗点说,虚竹、萧峰、段誉、慕容复分别对应的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唐僧四人各有来头、矛盾不断,最后都通过取经皈依佛门,而天龙八部里几大主要人物你争我斗,最后都在无名老僧那里涅槃成佛。
金庸之所以要弘扬佛法,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有一个儿子早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自杀了,这导致他一度痛苦不堪,后来几经周折走上从佛之路,以期能缓解内心的迷茫。
世上信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烧香拜佛、舍身出世、坚持吃素,或者修桥铺路、积德行善、开坛传道,金庸是文人,所以通过写书来达成。他的诸多作品里都有佛的烙印,而《天龙八部》尤为突出,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一个佛教徒对佛的致敬。
天书里的佛门分四派,分别是中原、吐蕃、大理、天竺,其中中原又有南北二支。整本书是以中原北少林和大理天龙寺为主轴,通过各路人物的皈依历程,全方位地弘扬了佛法无边这个理念。
而书里的礼佛之路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佛献身的,比如少林玄苦大师为了弘扬佛法献身,玄感大师和玄慈大师分别为了维护少林名誉自杀和证“果皆因”而自杀。
第二种是极力毁佛但最终皈依的,代表人物是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这三人本来骨子里是典型的灭佛派,只崇仰暴力,不信甚深般若,但最后都在无名老僧的感化下皈依我佛。
第三种就是段誉、萧峰等人,一步步进入佛场,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往朝圣的路上前进。
《西游记》是通过取经路上儒佛道三教互传,克服一众妖魔,最后又归一于佛,来讲佛法无边。天书也是如此,少室山前群魔乱舞,最后无名老僧以甚深法力将其降伏,也是佛法无边之再现。
二 水浒传与倚天屠龙记
《水浒传》和《倚天屠龙记》都是写江湖的,一个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一个是群雄纷起的江湖,但两者最后都败了,败给了庙堂,所以江湖是玩不过政治的。
大家都知道梁山上有杆“替天行道”的旗子,实际上这是挂羊头卖狗肉,整本书通篇看下来也没见行了多少道。梁山108人,真正劫富济贫、打抱不平的没几个,可能真正称得上好汉的,只有鲁智深一人而已。
同样真正被朝廷逼上梁山的也不多,反而很多人都是被兄弟们施展手段逼上山的,如卢俊义、徐宁等等,说他们行的是不义之道也不为过。
梁山众人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之利,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也没见散给百姓,都给运上山了,到了宋江时期劫来的财物也都用来招兵买马了。所以梁山注定成不了气候,他们眼光所及只不过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最后的结局只得是兜兜转转后投了朝廷,兄弟离散,死的死,跑的跑。
而倚天里张无忌作为江湖的代表,本来最有希望成为绝对的领头人,可是在对元态度上他表面出了任性的一面。
标志性事件就是对周芷若悔婚,张周联姻不是简单的小两口结婚生娃过日子,而是政治婚姻,代表着明教和中原武林形式上的联合。
可是这时候张无忌表现出了其不成大器的幼稚和软弱,为了一个赵敏不顾大局。当时范遥和周芷若都做了最后一搏,可惜功败垂成。这件事之后明教内部就分化了,大家都看出来张无忌不是个成才的好料。
后来在屠狮大会上杨逍和殷天正都拼了命,殷天正是为了张无忌的地位做最后一搏,而杨逍是在给自己上位捞资本。结局我们都知道了,杨逍成功继任明教教主,张无忌退出江湖。
所以张无忌和宋江的江湖之路是一致的。
宋江聚人气、闯名头,最后阴差阳错杀了小蜜,只得跑路上梁山。也就是说他上梁山不是自愿的,可是上去之后,越搞越大。
张无忌的情况也类似,开始是为了活命、学医,阴差阳错练会了九阳真经,又不明不白卷入了六大派和明教的斗争,光明顶一战,巧合之下当了明教教主,接着联合中原武林,共聚大义之旗。
两人的结局最后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宋江招安之后,兄弟离散,下场很惨,张无忌因为常遇春和徐达的对话而误会,归隐山林。两人诸多努力,皆烟消云散。
三 三国演义与笑傲江湖
众所周知《笑傲江湖》是一本政治书,但是讲的什么政治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影射七十年代的,对此金庸给予了坚决否认,并在后记中特别强调了。
那究竟是讲的什么政治呢?是讲政治博弈的,讲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权力制衡的。
笑书以春秋笔法,通过对令狐冲这个小人物在险恶江湖中的成长经历,揭示了权力斗争对江湖环境和个人命运的影响。
书里的五大门派争盟主,实际上就是在争权力,令狐冲在这里面的挣扎,实际上就是在做见证人,见证这个权力斗争的过程。
他从反抗到最终归隐,说明了环境改变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大环境下,个人是渺小的,无论你如何身怀绝技和桀骜不驯,以一己之力,改变不了社会。
《三国演义》也是讲斗争的,诸多主角在这里合纵连横、你争我斗,曹刘孙袁不过是几大门派,都想当大哥。诸多配角在这里努力跑配套,试图让自己在史书上多露一个面。
一生把匡扶汉室挂在嘴边的刘备,给几个儿子取名却叫做“封禅永理”,桃园结义感天动地,最后关张二人也不过是争抢地盘的一颗棋子。
表面上在宣扬忠义,可是忠义胜过曹魏的孙刘却最终三分归晋。在大势面前,六出祁山的努力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孔明续命的七星灯被搅灭,或许在昭示着他只得“归隐”的命运。
四 红楼梦与鹿鼎记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山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金庸已明确表示鹿书的灵感来源于《红楼梦》。他在后记中写道,许多人问这书是不是他写的,是不是有人在冒名顶替误导大众,他说这确实是他写的,这不是在误导,而是试图塑造一个另类的主角。
韦小宝好色、武功低微、言而无信,但金庸并没有因为创作出这样一个不是大侠的人物而惭愧,反而颇有自豪感。他把鹿书和红书相提并论,为此颠覆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大侠形象的创作。
红书之所以这么火,并不是说它艺术手段有多高,有多么博大精深,而是它写了一群女人。如果一个女人看这本书,就觉得自己是诸钗之一,才情皆备,陶醉一番。如果一个男人看这本书,就觉得自己就是宝玉,意淫一番。
但是大家都知道,宝玉没碰过几个女人,浪费了宝贵资源,所以最后他当了和尚,没有混成庆哥哥。鹿书填补了这个空白,让大家过了瘾,韦小宝娶了七个老婆,各有特色,每天晚上丢色子选择。
和宝玉一样,小宝最后也退出了江湖,远离险恶的斗争,当然他结局要好得多。所以《鹿鼎记》既是对《红楼梦》的解读和索引,又是对其续写和演绎。
甚至可以说,鹿书不是一本武侠小说,而是一部社会百态众生相。其通过宏远辽阔的视野,演绎了一个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经历,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无一不具。
五 金庸与武侠
金庸武侠红遍大江南北,“凡有井水处皆读金书”,金庸靠武侠起家,武侠靠金庸光大。
武侠的概念,一个是武,一个是侠,缺一不可。
什么是武,止戈禁暴为武,用李连杰的台词来讲,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好勇斗狠。
侠的定义则最早出现于《史记》里的游侠列传,“言必信,行必果,诺之必诚,不爱其躯,存亡死生,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言而有信,答应了你的事千方百计也要做到,而且办完事还不图回报。
这是对侠的基本定义也是最低标准,现代的人会讲这标准还低?最高还差不多。这是因为时代变了,具体怎么变的鲁迅的《流氓的变迁》里有详细解读,也就是说时代不一样了,古人认为很平常的道义在现代人看来叫做“天真”。
但是侠这个东西在正史上是不被认可的,是属于“其行不轨正义”,就是说于国于民无益。
所以到宋朝大儒们重新制定修史原则后,游侠列传基本不再出现于正史中,关于侠的传说只能在野史杂记里可以一窥。
到了金庸这里,才重新将侠义精神发扬光大,所谓的大侠,为国家存亡,为民族大义,舍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