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最惊艳的电影开场
查看话题 >《大事件》开场长镜头解剖式分析(上)
说来惭愧,杜琪峰的《大事件》早在04年就凭开场第一个长达7分钟的一镜到底盛名在外,我却是今年疫情期间才第一次看……一看果然名不虚传,这个开场长镜头不管是设计还是执行,难度都是相当的高,看完我也挺兴奋,好久没有看到这种光想都觉得很难完成(当然有个限制前提是04年且没CG)的长镜头了,于是看完就想上网看看幕后花絮,结果……没有。
如果你搜索“大事件长镜头”,那么会在百度文库看到一篇作者不详的解析文章,分析得还可以,但是他提到这个镜头是用“摇臂+稳定器”完成这点就太不靠谱,首先04年不是14年……没有那种可以轻松上下摇臂转换成手持的三轴稳定器,他自己也排除了人站在摇臂上背斯坦尼康再下摇臂的可能性。
没办法,只能自己再看一次片子,不看不禁要,一看才发现……这镜头可能是电影史上一个镜头里面穿帮次数最多的一个……正如david hockney说的“艺术史的证据其实就在画中”,《大事件》长镜头的拍摄方案其实就在正片当中……
为了方便解析,我截取了片头这场戏(包含长镜头后面的几个镜头),并加上了时间码上传到B站,读者可以自行前往对照观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54y1D7Jm/
首先我们在夸赞这个长镜头的人物走位调度设计之精妙,有作用的群演之多,炸点之密集复杂,运镜难度之高(在当年)前,先来数数我看到的穿帮镜头总共有多少
先来看两个比较有趣的,不一定算穿帮的
劫匪“狡兔三窟”之谜
李海涛一开始是从振荣街26-28号靠着茶餐厅那个口上去的,下来的时候却是靠着蓝色油桶那个油铺和忠诚物业中间那个振荣街22号楼梯下来的。这个设计的首要原因肯定主要考虑拍摄上人物站位的限制(后面会看到),但从逻辑上解释也不是说不通,甚至这栋唐楼就是有左右两个门……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你可以说是匪徒心思缜密故意要从不同的楼梯进出……不过,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观众根本就没发现这两个楼梯不一样……总之你信就好



2.天降报纸之谜
张家辉的登场是由一张随风而降的报纸引出的,这个桥段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印象深刻。而这也是整个长镜头的第一个大难点。前两年张家辉和任贤齐合作另一部片时在宣发访谈中提到,这个报纸的控制是由武术指导元彬亲自操作的。我估计是由长杆加鱼丝的复合设计操作完成的(一根鱼丝肯定不够)。不过有趣之处是,这个报纸一开始并不在雨棚上。


当然这逻辑上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就是那短短几十秒时间,刚好楼上有位住户扔出了一份报纸,也是非常合理的事。但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这份天降报纸的象征意义却是非常不可或缺。假设这个设定改成许绍雄拿着今天的报纸走进车内与张家辉攀谈,对白内容不改,剧情没影响,执行难度还更简单,但银河映像的那种宿命和江湖味道就少了几分。
————————————————————
接着我们来看,影片中为我们揭秘这个长镜头如何拍摄完成的数个穿帮镜头
第一段

这个段落前后部分的运镜难度是整个长镜头最高的一段(后面会解释并演示),gif中完成的这段超过180度的大回旋(实际完成了近360)也是我第一次看唯一没把握他们怎么实现的一段(当然以现在的技术实现起来手段选择更多一些),也就是这一下促使我上网找花絮求解答
结果……答案就在片中……



虽然大部分人都能猜到那个地盘工作区明显就是用来藏轨道的,但我也万万没想到……藏得这么求其……那堆蓝色油桶堆这么高就是为了挡住摇臂底座…虽然最后也没全挡住…
当然,在排演的过程中,他们肯定试过这个摇镜其实是能完美的用蓝色油桶避开摇臂底座和地上的轨道的,但是!但是!这个操作的难度实在是非常的高,具体的原因我放到后面的3D还原演示来解释,但简单来说,就是要完成这个摇镜不穿帮,摇臂的臂身停留的高度和角度都必须精准完美,差一点就会导致遥控台的掌机在摇的控制中判断失误,所以gif最后几帧可以看到,摇到人的时候构图是卡了头的,这就证明了拍摄中摇臂的俯仰度有偏差,导致掌机在构图时进行了有误差的构图修正。当然这也不能说炮手不行,确实是因为这一段太难了,蓝色油桶的存在导致臂身停留位置的容错率非常小,同时因为前面一段行程轨道和摇臂在运动时处于一个互相拉扯的斗力状态,整套移动设备的每一个环节(轨道,摇臂的左右高低,云台的左右高低,镜头还在变焦段……)都处在运动(而且是不同步不同向的运动)当中,导致炮手要精准控制臂身的难度非常之高。可以说这是一个难度系数到达了9甚至10分。不过还是那句话,绝大部分观众都看不出来这有啥问题……那个摇臂底座能认出来的有多少人……只要你相信观众看不到,观众就……真的看不到。
第二段

又是一个视角180度变换的镜头,当然这个移动组的操作难度比起刚刚那个镜头就小多了,不过穿帮却更厉害了……

如果说前面穿那一次是因为那一段镜头执行难度太高,很难避开的话。这个穿了两节轨道的几秒钟大概就可以说是无可奈何,肆无忌惮……这么严重的穿帮我怀疑他们都已经破罐子破摔了——你看他们还在轨道周围铺了沙,这样普通观众就会觉得这里是工地了对吧?
当然我也不是说他们就是故意穿帮,因为摇臂高度和遥控头的俯仰控制如果配合更精准的话,应该是能避掉的,或者说他们设计本意上也是要避开的。但因为此时剧情已经推进到开枪,现场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几个炮手有轻微的失误也可以理解,何况车身已经有弹痕,炸点要重新还原必然时间成本很高,于是大家将就将就无视这个穿帮也就过去了。
而且我以前在香港读书时,不记得是哪位副导演还是制片过来客座讲课,跟我们说过香港有个/些导演,对待穿帮的态度一直就是这样:“观众的世界里是没有魔术腿和轨道的,不要怕!”,或者赶时间的时候会说“别搞了可以了!观众进电影院是看表演的,又不是看穿帮的”。更何况有的穿帮还能给某些影迷增加些乐趣不是?(难怪北方的学院派会觉得香港人拍东西糙……有效率啊知道放弃啊)
第三段


这段其实也是能避开穿帮但操作起来挺难的,因为摇臂在快速的下降并往后甩,而避穿帮的主要手段就是靠机器的角度和镜头zoom的速度,因为摇臂它不是电梯直上直下而是像圆规一样做的是抛物线/圆周运动,掌机要准确的配合好摇臂的速度来控制左右,而另一个专门控制zoom的人则要配合两人的速度并一边留意构图和画面左边的穿帮。这个专门控制zoom的人肯定必须得坐在大监视器前面清楚的观察画面……那么谁最有可能来完成这个工作呢……
综上
这三段穿帮可以说完整的向我们揭秘了这个长镜头使用的全部设备,我们可以根据这几个穿帮清晰的看到轨道铺设的位置和角度(并不是和马路中线平行而是微微倾斜),并且估算出轨道头和尾在拍摄过程中分别拆装了大概几节轨道……就真的,你关于移动组如何完成这个镜头的所有细节,都可以靠这几个证据给补完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穿帮镜头


这跟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末端的那个是否就是天降的报纸呢……我……看不透


作为一个没有驾照的人,我不知道正常街上有条这样的一个小型路障是否合理合法……


虽然这组线走的路径一直完美的存在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但我并不认为这个是给摄影组构图找参考而故意为之的,嗯,说不好呢。

这一段也不一定算穿帮,汽车后窗上的倒影,应该是灯光组使用的某一种遮挡玻璃反光来让观众可以看清车内人物的附件。因为从这个能看见车顶的距离,想要挡掉反光,需要的黑色物体,不管是需要举高的高度还是宽度都超过了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4x4黑旗,而6x6黑布架虽然容易操作,但边缘可能不够干净锐利。而且这个物件还得便于隐藏在现场店铺里,可以迅速展开到达指定位置等要求。其实灯光组这个工作完成得挺好了。只是因为他们只能使用手举的方式,导致最后的位置并没有特别精准的完整覆盖整个后车窗,并且因为举很高导致一直在上下浮动……

这也是一个并不严重的穿帮,画面右上角有一个小的射灯,目测可能是800joker那种轻型HMI灯具,用来给车内的张家辉和许绍雄补光的。看上面04:01:04那张图中的高光和阴影,可以清楚的判断出来灯光的位置。如果没有这只射灯的话,张家辉的眼神可能没法在倒后镜中清晰可见。
当然杜琪峰很多电影本来就是大型灯光穿帮秀……所以这种并不显眼的小型灯具穿帮,几乎不值一提。像我印象比较深的《PTU》和《柔道龙虎榜》,不管是室内还是夜晚街上,很多顶上的灯具都是随便穿的。如果说《大事件》的开篇长镜头是自带花絮的运镜教学的话,那《PTU》和《柔道龙虎榜》就是自带花絮的灯光教学了……

这张图中的穿帮我觉得就比较遗憾了,片头一开始送外卖的小哥在此时正准备从楼梯上下来(正是他提醒了我匪徒上楼下楼不是一个门……),但是因为副导演/对讲机/或者其它原因,导致的沟通不畅,使的他很早或者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站在了画面能观察到他动静的位置(还有他的影子一直在墙上晃……),并且一直处在一种“我该走了吗?我要再等一下?”的犹豫状态……在这个机位固定空气凝固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刚好在构图中间上方的这位小哥,在大银幕上看就成了一个破坏画面破坏节奏的扰乱分子……这是我第一次看时最跳戏的地方,也是所有穿帮里我第一眼就看到的唯一一个。
其它的穿帮镜头,都因为我第一次看时被精彩的调度和扣人心弦的气氛吸引,还有长镜头带来的全神贯注,我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到画面的有效信息中,而完全没有留意到哈哈……果然观众的世界里是没有穿帮的……
——————————
正片自带花絮的长镜头,《我是古巴》算是一个……但《大事件》这种数量、角度、细节都非常清晰的,而自身难度又非常高的,可能确实是影史独一份……
当然我们也得感谢杜琪峰导演坚持不用后期擦除穿帮的这种精神,才能让我们在今天有机会解剖式的高度还原这个长镜头的拍摄。
——————————————
没想到写个穿帮就写了这么长…………………………
明天继续吧
明天我来聊一下片子实际使用到的器材型号,04年的新闻稿说这条片出了160尺的轨道和25尺的摇臂,160尺轨道也就是20节8尺直轨,那么片中算上前后拼接的……真的有这么多吗……我们可以用cine tracer这个软件来搭建场景还原,并算算看(其实我还没算……有可能算不出来打脸)

然后看下能不能一段一段的shot by shot 在软件里还原现场的机器运动轨迹,大概试了下是ok,只是不能摇臂轨道一起动比较尴尬……
如果不能实现动态演示的话
我相信下一篇文章一定会……相当枯燥…………
有多枯燥呢
大概就跟看我用numbers写的这个长镜头分段运动分析一样除了我之外没人看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