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体验的不完全思考
想把这四种体验做个梳理。但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时间跨度有点长; 第二:有些问题目前还在困扰着我,所以也不知道能透彻的梳理到何种程度。
是四种什么体验呢?首先从介绍一部电影开始吧!

是的,有人说这部电影是销售人员必看;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证明资本主义每个毛孔里都沾满了鲜血;还有人借此说人生那种片刻的绚烂如花是如此的动人。这些我觉得都对,但刚好最近在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新学到一点做个补充,不管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表明了,如此之少的华尔街金融大鳄竟然操控了如此之多人的命运,也许你与他们从未相见,或许你只是个印度程序员、东莞工厂的流水线工人、中东的难民。即便如此,这些金融大鳄是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你的生活。
用这部电影做开头完全只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注意经济学,开始关注金融,也从此拓宽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自己生活,来理解这个周围世界的奇奇怪怪(迥异)
第一种体验我想先从父母开始谈起。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四口之家,兄弟两个,父母身体都健康。他们是普通的农民,是在中国70年代~80年代的最普通的人,也是最勤劳的人,老爸老妈与周围村里的同龄人比起来是吃了更多的苦和累(因为他们要供两个孩子同时读私立初中,高中,大学)他们是在中国农村人口迁移进城务工最顶峰的时代,用老爸自己的话说:一辈子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事~~
我在这里想说,其实吃苦和经历风险是不太一样的事。即使老爸说自己经历了很多事,但其实我知道这里是指吃很多苦,其实他们一辈子周围环境变化都不是很大,没有经历巨大的经济危机、饥荒、严重点是战乱。老爸现在还会经常在说一句话:再不行家里还有十几亩地,最起码人不会饿死。 三年前听到这句话,有时会觉得有点落伍和跟不上时代。如果能把现在主流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逻辑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逻辑做个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真的是既深刻又接地气的一个总结。有时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其实我的内在思维逻辑还是会习惯性的有点退缩和落伍。 但这是真的落伍吗?只是和现在主流的思想(实现财务自由与钱生钱的内在逻辑)显得格格不入而已。
什么是自由?自由的定义由谁来定?它是自然的产物呢还是人的历史产物呢?这三个问题请你思考!

第二种体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现在却只能靠打工维持住生活的样子。
做市场的坏处先不说了。私下认为的好处是:①当老板的概率大那么一点点②可以快速的阅览人在利益面前的千姿百态③可以快速学会圆滑的沟通,减少做杠精的概率。④更快的认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诗和远方(骗人的鬼)

别说你觉得自己像一粒沙!当你用尽所有力气,谁还不是尘埃呢?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情感?金钱?权利?每当想不明白时,就会想到红楼梦的结尾: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第三种体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靠冒险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的样子

生意的圈子是个讲资源和人品的圈子。他们有更强的意愿改变自己的惰性和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更注重人的成长和经历,他们相信实现财务自由和敢于冒风险。他们的经济能力可以让大部分人实现所谓的诗和远方。
第四种体验:我只是站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蹭一下体验看看,并不会当真。

疑问:体验真的很重要吗?这是不是就像人类迷恋宗教信仰一样是另外一种偏执呢?这是不是也只过像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另外一种“秩序的想象”而已呢?
参考书籍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博多·舍费尔 《财务自由之路》
樊登 《低分险创业》
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
麦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