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 | 关于生活中的“不适感”
最近这段时间循序渐进地开始健身,我学着去感受和记录自己的身体变化。但是非常困扰我的是,我对身体变化的感知度非常低,即使有不适感也无法准确地描述身体的状态和变化过程。这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对“不适感”如此不敏感。 童年时期,我妈妈对我的教育比较粗暴。年纪还很小的时候,我有好几次受了小伤之后委屈地告诉妈妈我很疼,但妈妈每次的回答都是:“丁士咁大个伤口,咪咁赠闭!(这么小的伤口,别那么矫情!)”次数多了,后来每当我受伤,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我是不是太矫情了,从此基本不会谈及自己身上的疼痛。实际上,我从小身体就很弱,得过心衰竭也得过心肌炎,运动之后会经常眩晕和呼吸困难,但体育中考魔鬼训练的期间我甚至通过坚持给自己加练来习惯这种难受的感觉。平时也很少有完全舒展的情况,不是肩颈痛就是长期处于失眠和疲惫状态。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对这些明显的身体信号逐渐地不提及,甚至习惯了与这种长期的“不适感”共存。 另外,我也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暑假。每年夏天从放假那天开始到开学前一周(最后一周疯狂补暑假作业),我都要每天练8到10个小时的钢琴。一开始是钢琴老师要求的,后来出于“讨好”长辈的虚荣心,我给自己加练到10+小时。妈妈也一直以这件事为骄傲,觉得这是她教育方法的一大成功:女儿能够吃苦。她多次地谈起我的“魔鬼训练”同时也不断地强化了我对吃苦这件事的盲目崇拜。但其实我没有走艺术道路的打算,这只是我的课余爱好而已,我对钢琴的热爱也并没有那么的强烈。从不完整的暑假让我对天性不能得以释放感到麻木,甚至会觉得不舒适才是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妈妈的这种教育有利也有弊,但成年之后我慢慢感觉到是弊大于利。好处在于我对不适感的耐受度比身边的朋友更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和两个朋友一起出门,A在楼下等我和B,我会为了不让A多等一分钟而选择穿不舒服但在衣柜靠外的衣服,会背自己不喜欢的包。而B则会先把自己收拾舒服了,给A带点小零食为自己迟到两分钟赔罪。坏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我对生活的“不适感”长期处于麻木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有时候被别人冒犯了,第一反应竟然是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还傻乎乎地赔笑。第二,“资格感”的缺失,即使在能力范围内对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不敢追求最好的,总觉得最好的东西不属于我,认为我的生活应该是与“不如意”和平共处。 长期忽视身体和生活中的“不适感”,抑制自己真实的欲望,实际上在做重要的人生决策时会很受影响,比如在选择学校和工作时只敢选择保底项、在择偶时即使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也常常会害怕自己配不上对方等等。另外,这样的生活状态还会非常干扰对自我的认知和表达。我很渴望成为一个母亲,但是又经常担忧自己会不自觉地把妈妈教育我的那一套方法施加到我的孩子身上。我希望我的孩子会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我有清晰认知、敢于也善于表达、天性充分释放的乐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