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萌宝看到妈妈生产疤痕强忍泪水:你的懂事体现着你的家教


文/六一
近日,有个暖心事上了微博热搜。 贵州遵义,一名四岁多的小男孩无意中看到妈妈肚子上的疤痕,心疼不已,坐在沙发上强忍泪水。
妈妈在一旁安慰着宝宝,说自己是愿意的,现在已经不疼了。 孩子妈妈称,孩子平时也特别会照顾人情绪,从小就为人考虑。
小男孩的懂事让网友们大赞。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懂事,会换位思考的孩子。
孩子从幼童成长为小小少年,都需要父母耐心陪伴以及正确的引导。

0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董卿在节目《面对面》中说了这一句话:“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怎样的人。”
毛泽东,是一个英雄的名字。
他共有十个子女,我最为欣赏的是他与妻子杨开慧的长子。
作为高瞻远瞩、胸怀大局的领袖,毛泽东对子女们的要求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1947年10月8日,他在致毛岸英的信中说: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那段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刻激励自己,以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他没有作出如同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更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
但是,他作为“志愿军的第一人”,其中值得挖掘和品味的东西,在硝烟散去,在今天中国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环境时留给人民的思考,更显出了它的弥足珍贵。
毛泽东言简意赅地对儿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教子成才之道溢于言表。


02.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说爱自己的孩子。
那,爱是什么? 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接纳,爱更是陪伴。
那对孩子最好的爱,是什么? 我认识是陪伴。
陪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孩子感受到爱的基础。
陪伴是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基础,这是孩子感受到爱的表现。
陪伴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这是孩子感受到爱的最直接的体现。
因此,父母的陪伴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 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孟母对孩子的爱。
她没有选择抛下儿子,而是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 而她给予孩子爱的方式是陪伴。

03.不把自己的梦想
强加在孩子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已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用自己的认知去评论一件事,事事都不完美。
用自己的心胸去度人,人人都有不足。
用自己的心眼去要求别人,人人都不达事宜。
朋友小美是个典型的女强人。
小美的女儿高考成绩挺理想的,本应该感到欣慰的她,却没想到因为和女儿讨论什么专业而吵了起来。
小美认为计算机、金融、会计这些专业前景广阔。
而她没想到的是,女儿坚持要选择学前教育这个专业。
在多次交谈后,女儿还是坚定要学前教育。
小美却始终认为,学前教育不适合她。
两个人吵得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最终让小美妥协的是女儿的一番话:
不少父母疑惑,为什么自己和孩子之间会有那么多的冲突,并且孩子越大越明显?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各种各样,但是家长们可以自省一下是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在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比如让孩子延续你未能实现的梦想或是避开你人生中所谓的“遗憾”。 妈妈,你不就是这样的吗?


0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因为独立性强的孩子常常都是做事有明确的目的,能主动地做事,而且是有目的性去行动的,有着进取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孩子长大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香港巨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
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
但被李嘉诚果断的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你们还是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
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的启蒙教育,是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父母们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