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本《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六个“者”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是踮起脚跟的意思,叫举踵,立是站立,跨是指两腿用力迈开,行是人之步趨,即走。当我们踮起脚跟无法站立太久,阔步迈进无法走得太远,企与跨都是极限的体现,是一种非常态的表现,这两个者就是人为刻意。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与第二十二章互应,见同现,即显现,显露或说炫耀,为何会自我显露,因为认为有个我存在,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个我呈现出来,恰恰是这样的方式将“我”屏蔽住,使之不明,这种自以为是无法彰现正真的我,自伐是自夸的意思,现在的话叫自我认同,这种认同也是建立在有个我的基础,非是自然,什么叫功,第二章提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有为则无功,功则无为,功成而弗居。自矜,即自我怜悯,可以说是自我否定,当我们自我否定时,我们处于一种收缩,紧缩的状度,无法敞开,无法伸长,无法与万物连接,故曰不长。这个四自就是我执。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前面这六者统称为“余食赘行”,余是充足,过满的意思,余食,得饱食足,赘字本意是抵押,就是以物换钱,也表示有余的意思,如赘肉就是露出来的肉,余食赘行都表示一种超越限度的状态,前面“六者”也是指这样的情况。物之所喜者明、彰、功、长,所恶者为暗、为隐、为过和为掩短,因为这些都是人为刻意去做的事情,并非自然常态。有道者不处,就是说这六者虽然是存在的状态,但觉知觉醒的人并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何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做多余的事情,发生本来就是最好的状态,只是我们不明白无法体会与感受。我们想要更好,更完美,更多和更强,而这些“更”就是人为,就是刻意,就是我执,就余,就是赘。我们的明白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坦然接受,然后用头脑去处理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为,有道之处。